山不轉路轉,產業不轉自己轉

我在一九九九年美國念完碩士初入社會,加入埃森哲(Accenture)擔任管理顧問。公司位在台北市敦化北路跟民生東路口的摩天大樓,一個外商雲集的區域,包含搬家了的英特爾、花旗銀行、美國銀行,消失的硬石餐廳(Hard Rock Cafe)和不復存在的各種美式酒吧。

在那個黃金年代,外商管顧的起薪不錯,過兩年升職後更是躊躇滿志。埃森哲講究方法論,大到IT戰略架構圖,小到項目文件取名,都要包裝、要流程。二○○三年加入摩托羅拉(Motorola),那是台灣製手機全球滲透率最高的時候,整日穿梭在代工廠、零件廠之間,不但工作忙,還考證照,六個標準差(Six Sigma)、ISO講師無役不與。摩托羅拉的結局眾所皆知,二○一一年起全球陸續關門,資遣了包含我在內的上萬名員工,再多的證照都沒救。

我的職涯前十五年是台灣經濟的縮影,消費性電子市場帶動台灣供應鏈,本以美、日訂單為主的生態,在大陸、韓國品牌崛起後快速瓦解。加上產業轉型不夠快,新經濟沒起來,大學輸出互聯網專業的新生代也不足,中生代又出走,導致近幾年產業向下沉淪,畢業生起薪遠不如當年。我認為,這關鍵原因出在「方法論上的轉型遲緩」。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