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麻里金針山社區

太麻里又稱為日升之鄉,在排灣族語中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由於土質良好、陽光充足,太麻里的釋迦、金針、太峰高山茶素富盛名;而媲美「夏威夷海灘」的太麻里海灘,綿延數公里長,千禧年時曾吸引上萬人潮湧進,迎接東太平洋升起的第一道曙光;金針山忘憂谷的金針花海,每到夏季更是遊人如織。
由於太麻里知名度全台馳名,而在太麻里的金針山社區,更以高質感的高山音樂會,結合金針花季,將觀光旅遊產業與藝文活動,做了巧妙結合,不但提升了農村的生活品質,更成功的行銷了金針山社區的農特產品,成果令人驚喜。
日升之鄉太麻里,美景令人讚嘆。

●日升之鄉太麻里,美景令人讚嘆。

金針山社區防災意識高 莫拉克風災毫髮無傷
面對這次莫拉克風災,金針山宛如福佑之地,沒有造成任何災情。現任金針山休閒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蔣麗雀表示,水土保持局長期都在做水土保持工作,平時就很注意植栽的種植,而且成立水土保持第五工作坊,讓社區民眾培養防範天然災害的危機意識,培根計畫也開辦了很多防災與水土保持的課程讓居民學習。
再加上金針花的根部和一般樹木不同,根部深度達五米,抓地力強,才會讓金針山社區在這次莫拉克風災中毫髮無傷。
蔣麗雀回顧以往,八年前她從高雄隨友人到金針山社區遊玩,一眼就愛上這個平時人群罕至的地方,從一花一草開始,打造了她人生中的新故鄉。
擔任社區理事長任內,這位外地移民,把一盤散沙的金針山社區凝聚起來,居民同心協力把人煙罕見之地變成了世外桃源,也成了台灣休閒農村的新典範。
舉辦藝術饗宴,推廣太峰茶,是金針山休閒發展協會理事長蔣麗雀推展觀光的用心。
●舉辦藝術饗宴,推廣太峰茶,是金針山休閒發展協會理事長蔣麗雀推展觀光的用心。

打開村民的心共同致力行銷 高山上辦音樂會打響名號
為了打開村民的心門運用女性天生的細膩與溫柔,和總幹事每天去和村民們泡茶、搏感情、做溝通,傳達農村再生一定要結合生產、生態和生活的理念。她認為只有透過靈活的行銷手法,才能把金針山之美和豐饒的農產品推銷出去。
另外,她也發揮自己先前從事美容業的美感經濟學,想到可以結合藝文活動,來行銷金針山社區的觀光產業,就這樣,「漢唐樂府太峰茶宴」的構想成形,今年三月間,她找了「漢唐樂府」到深山亞都來表演傳統南管古樂,活動的成功不但提升了台東的文化氣息,也帶動了觀光旅遊人潮;不但藝術表演團體得到贊助,金針山的太峰茶和金針花季也得到了宣傳機會。
來到金針山社區,不但能欣賞隨風搖曳的金針花,遠處的山林疊翠亦美不勝收。
●來到金針山社區,不但能欣賞隨風搖曳的金針花,遠處的山林疊翠亦美不勝收。
結合藝文活動,成功打響太峰茶知名度。
●結合藝文活動,成功打響太峰茶知名度。

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 用創意開闢農村新生機
金針山社區逐漸打開知名度以後,每逢金針花季及周末假日,到金針山遊玩的民眾絡繹不絕,家中世代務農的本地青年彭俊志也加入這股農村再生的潮流,他的石頭屋已成了到訪金針山遊客的必經之地。
「其實剛開始這座石頭屋只是一座工寮,因為建築上的限制,只能蓋坪數很低的房子,因此我和父親就想蓋一棟比較有特色的建築。」為了將石頭屋的景觀、金針花及旅遊互相結合,彭俊志在石頭屋後的山坡地上種滿整片金針,也自行設計用綠色觀葉植物在山坡上種出「金針山」三個字,每當車行在金針山社區蜿蜒的山路上,遠遠就可以看到,令人印象深刻。

蔣麗雀不但融化了金針山村民的冷漠,也讓村民學會動腦行銷自家農產品,箇中關鍵就在於充分溝通、贏得信賴。
「透過不斷的溝通,村民的想法與做法開始改變,比如忘憂谷的金針農,從只會批發金針,到開放金針田供人觀賞,賣乾燥金針包,賣現炸金針,村民們逐漸懂得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替自己開闢財源。」蔣麗雀頗感欣慰的表示。「每個農村的老人家都在凋零,一旦沒有新血,農村就會逐漸沒落;休閒產業的抬頭,給了農村一個機會。」蔣麗雀認為,金針山社區最迫切的是土地問題,因為很多土地不是國有地就是原住民保留地,如果能適度讓土地使用鬆綁,發展高質感的休閒產業,金針山的未來真的充滿希望。

村民正以大面積曬著今年採收的金針花。
●村民正以大面積曬著今年採收的金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