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龍潭三和社區

「三和社區位於龍潭鄉西陲,社區居民以務農維生,農作物多是稻米及茶葉,因為社區缺少工作機會,居民生活相當辛苦,年輕一代為了生活只好外出工作謀生。經過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培根計畫」輔導,社區居民才深刻了解,其所生長六十年來的老房子、老樹、老人家、老駁坎都是社區的寶貝。三和社區就是要實踐「人人愛土地,和諧共生樂」的三和精神。
位於桃園龍潭西北方的三和社區,堪稱一片黃土旱地,居民只有二千多人,原本以種植茶樹、稻米維生,但由於多坑窩地形,耕作不易。三和村村長謝金棋以其獨樹一幟的「造人」理念,將三和社區打造成一個強調「天地人」和諧的「復古」社區。
在七十年代農村〝大離農〞的時代背景下,三和社區就像其他的台灣農村,面臨人口流失的嚴重問題,謝金棋年輕時也離鄉出外打拚,基於對鄉土的熱愛,他在九十四年參與了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培根計畫」,為三和社區的再生尋找方向。
謝金棋說,三和社區有五樣老東西,個個都是寶,「一是老人、二是老樹、三是老房子、四是老駁坎、五是老鄉音。」老樹、老房子、老駁坎、老鄉音要維護保存,老人則要改造。但是農村的長期封閉,也造成農民的自卑與孤立,於是謝金棋召集社區的退休媽媽,先組成婦女志工隊,挨家挨戶去探訪村中老人,循循善誘,改變他們老即無用的傳統舊有的觀念。
如今三和社區不但建立花布工作坊、醃乾食材工作坊、瓜瓜樂農場、米食工作坊及鄉勇工作隊,也開闢二處老人關懷據點。

獨樹一格的「造人」理念
龍潭鄉三和村村長謝金棋
●龍潭鄉三和村村長謝金棋,在外經商十七年後,毅然決定回鄉尋找對土地的熱愛,他知道只有保存傳統,才能開創新局。
老房子是三和社區的寶
●老房子是三和社區的寶,傳統建築在三和到處可見。

客家熱情 展現在農村活力中
每個星期三,社區的老人一早就會到活動中心的據點集合,志工媽媽甘金玉說,「以前老人們沒有生活重心,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坐車到龍潭看病,現在不但個個都沒病,幾乎忘了自己有健保卡,還開始練氣功、唱山歌,組非洲鼓樂隊,每逢有節慶就出場表演;反過來,老人也把各種客家絕活傳給年輕人,讓客家花布和製作菜脯、梅乾菜、陳年老柚茶的技藝留傳下來。」
客家花布工作坊的班長曾秀春也說,現在不但村裏的老老小小爭著穿客家花布做的衣服,連外來的遊客也讚不絕口,因此他帶領班員又陸續開發出花布錢包、杯墊、手機袋和手提袋。
溪邊的休憩平台
●溪邊的休憩平台,可在此觀景沏茶。
客家花布工作坊
●客家花布工作坊班長曾秀春,透過花布技藝的傳承,讓社區婦女更有自信。

老駁坎不用水泥 老房子低度整修
除了老人、傳統服飾受到珍視之外,謝金棋也教育村民愛護自然的觀念,現在若有駁坎要維修,都要求村民一律把水泥部分敲掉,回復舊的工法。
除了老駁坎回復舊觀,老房子也儘量維持低度整修,務求維持原貌,不但大門是傳統的榫接拉門,連屋瓦都還是用一塊塊的石頭壓住,沒有用其他任何黏著劑。
而在台灣農村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外籍新娘,三和社區也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予以接納,謝金棋說,外籍新娘很容易受到歧視,他成立了「萬國新娘工作室」,開始讓她們學畫畫,把思鄉之情畫在紙上。
三和村有兩條鮮為人知、單車車友口耳相傳的山區步道,當地人暱稱「晨光步道」、「背西(番子窩)步道」,還有水保局斥資興建的伯公埂景觀平台。今年中秋節,三和社區的農產品展售兼遊客中心-農之驛導覽中心就要完工,謝金棋正積極籌拍社區的歷史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