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四個小學生,就有一個覺得上學壓力大 OECD調查台灣是「第四名的孩子」 數學第一、科學第四,信心度卻是倒數第四 (台北訊)《商業周刊》為了解小學生平常上學時的感受,包括小學生在考試、功課,以及同學、老師互動等各方面的情形,委託TVBS民調中心特別針對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學童進行調查。調查中發現,在台灣,平均每四個小學生,就有一個覺得上學壓力大,而有將近一半(44.3%)的受訪小學生擔心上課時被老師問問題。上課問問題是一種師生正常互動的方式,而學生擔心被老師問問題,反映出小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信。 調查還發現台灣有三成(30.2%)三年級以上小學生每天早上起床不太想去上學;半數(49.6%)表示學校常有考試,壓力很大;47.1%表示功課常很多做不完,覺得很煩;約四成(40.1%)因為上課常聽不懂,覺得很煩惱;還有約三分之一(34.3%)的小學生害怕被老師處罰。如果把以上問題交叉分析,更會發現,有高達六成的的小朋友,至少面臨兩項的壓力來源,無論面對老師或面對課業,自信都不高。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二○○六年對全球五十七國,超過40萬名、十五歲學生進行的學科與相關能力測驗(PISA),台灣學生呈現很兩極的現象:數學測驗分數,全球第一名;科學分數全球第四名,比美國、日本的學生都出色。分數這麼傑出的孩子,卻出現高反差的另一結果,台灣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全球都呈現倒數第四、第三名! 台灣孩子的「第四名現象」,往前數、往後數,都是第四名,讓人不知該喜該憂,哭笑不得。它究竟該如何解讀?學科能力好,自信不足的孩子未來會有什麼影響?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量計畫主持人史萊克(Andreas Schleicher)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提及,「學科測試程度高,但學習動機及自信心低」,影響的是將來學生探索世界的動力。若是對自己有信心,即使遇上不會的問題,也相信自己能透過詢問或找資料來解決,認為自己能突破困境,這是一種持續學習能力,這樣的人就能夠不斷邁向成功。 「凡是學習,一定有痛苦」,是許多家長的刻板觀念。「業精於勤、荒於嬉」更像魔咒般,深植在華人的教育思想中;我們的孩子一天行程被學校、安親班、才藝班、課後作業塞得滿滿;「很多家長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綁架了,為了這句話,很多孩子可能『累死在起跑點上』。」《商業周刊》百大特色小學之一的新竹縣大坪國小教務主任溫清欽語重心長地說。 《商業周刊》最新一期推出「百大特色小學」專題,以「快樂學習」為主軸精神,帶讀者發現104所特色公立小學以跳脫傳統的方式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名單上的學校各有屬於自己的教學理念與特色,「我很快樂,我愛學習」是他們學生的共同態度,因為,學習不一定要是痛苦,知識不一定得用分數丈量,快樂學習可以帶出超越分數的競爭力,台灣教育的生命力,正在每個角落甦醒著。 《商業周刊》第1109期 百大特色小學系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