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會員登入忘記密碼加入會員  
 

請問經濟達人:
我婆婆手邊有點錢,她偶爾會暗示,以後錢會分給孫子,我很好奇她到底有多少錢,但又怕直接問會傷感情,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呢?

經濟達人回答:
這是個典型的「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問題,在經濟學上是以中古車做例子:中古車商有消費者想知道卻不知道的訊息——中古車究竟好不好。對車商來說,他們有動機隱瞞真相不讓消費者知道。

妳婆婆就像中古車商一樣,擁有你想知道卻不知道的訊息——她究竟手上有多少錢。而且就算她親口告訴妳有多少錢,也未必可信,因為她還是有動機對妳隱瞞事實,其實這問題有兩個解決辦法。

一個辦法比較費事,那就是用「眾志成城」的方法來猜,這個辦法是從《紐約客》(The New Yorker)專欄作家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的名著《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來的:二十世紀初,有個英國科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參觀一場鄉間趕集,看到有一場猜肥牛體重的比賽正在進行,圍觀群眾開始下注這頭牛有多重,共有八百多個人參加,其成員有的是屠夫與農人,但也有的對牛隻完全一竅不通,高爾頓事後向主辦單位借來所有的投注票,將群眾的所有猜測數字相加,然後除以人數,得出平均數。

高爾頓原先以為,這些群眾的平均猜測值,一定和真實重量有極大落差,畢竟少數極聰明的人和一些平庸者以及多數笨蛋的人混合後,答案一定也是笨的。然而高爾頓錯了,結果群眾猜測牛隻體重為一千一百九十七磅,牛的真實體重是一千一百九十八磅,群眾的答案接近完美。

索羅維基在書中還舉了許多例子,證明「群眾的智慧」對猜測未知事物確實有奇效。

所以,妳想知道妳婆婆手上有多少錢,最好找多一點親朋好友,甚至一些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來一起下賭注猜,因為每個人對妳婆婆有多少錢都只有片斷訊息,但如果把每個人手上的訊息平均下來,得出一個集體對妳婆婆有多少錢的猜測值,離正確答案或許就八九不離十了。

另一個方法比較簡單,就是直接問她。但她既然有動機隱瞞妳,妳就得想辦法消除她這種動機,這可以看看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Dan Ariely)的實驗:艾瑞利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來考試,並使這兩組都有作弊機會,但差別是其中有一組在答題前,要他們先盡可能寫下他們所記得《聖經》十誡的內容。結果那組無任何限制的果然有作弊情形,但被要求先寫下「十誡」內容再作答的那組,竟然一個都沒有作弊。艾瑞利認為,這是宗教喚起了受試者誠實概念所致。

所以妳婆婆若信基督教,妳可以要她先回憶一下「十誡」內容,然後問她有多少錢,藉由「十誡」喚起她誠實的概念,她就有可能告訴妳真相;如果她是信佛教,也可以請她回憶一下「五戒」(其中有一條是「不妄語」),再問她有多少錢,她也可能說出實話。妳也別擔心婆婆會因妳直截了當問她有多少錢而生氣,如果妳能找出她信仰的宗教裡有勸人「不可動怒」的戒條,請她事先順便回憶一下,那她說不定事後也不會怪妳了。

 
回問題列表頁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