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兩岸八○世代趨勢白皮書】台灣八○後年輕人比中國小皇帝快樂
(台北訊) 中國長大後的小皇帝遇上台灣年輕人,哪一個更快樂?
根據《商業周刊》和東方線上&東方快線合作進行的兩岸八○世代趨勢調查顯示:當被問到「我比十年前的我更快樂?」對於這個問題,台灣回答同意的比例是四○%,明顯比中國(三三%)來得高。備受關注的中國小皇帝長大後,變成不是太開心的一群人。
若論各自比例上來看,兩岸八○後都有六成以上的人,自認比十年前不快樂,兩岸年輕人都面對了比上一代更嚴峻的低就業率、來自全球化的高競爭壓力,以及社會M型化所產生的壓力,可能是背後的原因。中國這一代人的口頭禪“我們很糾結”,也相當程度反應了八○後竟然有高達67%不快樂的現象。
台灣年輕人不只快樂度較高,台灣年輕人也比中國更自信能正面影響社會。
對於”我相信我可以影響這個社會,讓它變更好”這個陳述,根據《商業周刊》的調查,台灣有53.3%的八○後世代表示他們同意,相對的,中國則只有49.3%相信。
由於中國正處於社會急遽變遷的階段,無論社會的貪污、污染、一切向錢看,靠關係才能出頭的狀況都很嚴重,年輕人的進化比社會進化更快,卻也容易感到無力。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經過交叉分析︰不論台灣大陸,感覺比十年前更快樂的人,都更加偏好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台灣在這部份的比例更比大陸還高。延伸一點來講,比十年前快樂的人,比起高薪,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走自己的路,反映了自信,也造就了快樂度提高。
不過,八○後年輕人並非只是自爽型,只是自私自利求自己快樂的一代。
若你對他們的印象是小皇帝?被寵壞的小孩?目中無人,自己喜歡就好的討厭鬼?你將非常訝異,因為無論台灣或中國,八○後竟然看重群體的快樂更勝於自我的成功。根據《商業周刊》調查,兩岸都有超過五○%的年輕人看重群體快樂勝過自己的成功。商周的質化調查也呼應這樣的心聲︰這群從小備受呵護的年輕人,從父母社會領受許多的愛之後,雖然也有討厭鬼,但更多數是更不自私,對於關愛別人更為重視,“我應該更關心社會”、“我希望讓大家開心”、“我的行動也許微小,但只要能讓社會美好一點都是值得的”,類似這樣的話語,不斷在調查中被台灣或中國的八○後提及。
”台灣八○後,快樂志向第一名!”
經過交叉分析,商周也發現在兩岸八○後年輕人當中,尤其台灣,有四四%的年輕人屬於“做自己興趣的事,加上讓大家快樂的事”這種志向組合!《商業周刊》表示,我們可以稱台灣八○後是“快樂志向”的一代,我們稱台灣的八○後為“同樂世代”。這群人不是討厭鬼,他們將會是台灣社會多元創意、軟實力的動能。
●官方網站: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feature/NewYouth/
●新聞稿及研究方法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