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深入兩岸現場,剖析面板、太陽能、LED三大產業的致命搏鬥
中國17.5個月建立兩岸產量最大的8.5代最高世代電視面板廠
竟是來自台灣200人集體跳槽對岸的團隊
誰,打造出全球最大的一一0吋液晶螢幕?不是韓國的三星電子、LG ,也不是台灣的奇美電子、友達光電,而是中國面板廠華星光電。這個螢幕,即將在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習進平就任時,出現在人民大會堂上,取代原本的Panasonic螢幕。
最新一期《商業周刊》,獨家深入深圳的華星光電,揭開兩百名台灣面板人才出走台灣,落地中國的祕辛。
這是台灣科技史上最大的集體跳槽事件,由台灣電視面板第一戰將、前奇美電電視事業部的總處長陳宜立領軍。他最知名的戰功是讓奇美電在二0一0年,佔有四成中國電視面板市場,領先三星整整二十個百分點,他旗下部門營收並占奇美電逾四成,拯救了在金融海嘯瀕臨倒閉的奇美電。
《商業周刊》指出,中國「十二五」計畫中,二0一五年的目標之一便是:面板必須達到八成本土採購,華星光電就是樣版企業,由中國第三大電視品牌TCL持股五五%;其次是深圳政府的三0%,韓國三星電子也持股一五%。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複製三星模式,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面板廠。根據分工,TCL高級副總裁賀成明,擔任華星總裁,負責政府關係,陳立宜則負責營運計畫、找人。
事件的起點,就在奇美群創合併時,一場高層人事地震,讓陳立宜離職,
陳立宜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我都跟別人說,我是敗軍之將」,「我離職前,李董(TCL董事長李東生)問我,自組團隊可不可行,他給我一天時間跟台灣團隊談」。
他原本想到對岸創立的是模組設計公司,僅需二十人,資本額兩千萬,但李東生想的卻是一個五千倍的大計劃,一千億起跳的面板廠建廠計畫!雙方溝通後,陳立宜隔天馬上飛回台灣找人。
陳立宜對《商業周刊》表示,他先租下永康街一棟二樓的公寓,設立人力仲介公司,他開出四條件:在光電產業排名前四0%人才、肯冒險、要更高職位、更大舞台、更高的薪水。人才面試的地點,不是星巴克,就是高鐵的速食店。三個月內,一場赤裸裸的挖角戰在台灣的北、中、南上演,友達、奇美的中階幹部紛紛集結。
剛開始,跳槽者紛紛接到原公司的存證信函,還有人派臥底來假面試,探虛實,甚至連打掃阿姨都被懷疑是探子。為了防堵流言,凡提早報到者,華星先發一百萬台幣獎金。之後,陳立宜再採取「人滾人」策略,先挖主管,從資歷五到六年,擔任廠長者開始挖,一個人最高記錄帶進了十名人才。
他對商業周刊表示,「不能說我挖牆角,這是fair game(公平競爭),至少我自己覺得是fair。……我在之前公司也做了不少事情,我把電視從零做到這樣,這件事情我有contribution(貢獻)。」
他進一步認為:「過來大陸工作的兩百個台灣人,(在)大陸的面板產業可以得到更多機會,可以和當地人可以合作得很好,我覺得就是達到我的任務。」
三個月內,陳立宜成功挖角了近二百人。這群部隊,研發業務來自友達,產品經理來自奇美,還有來自韓國的高手(見表)。陳立宜說,這兩百人是台灣排名約前四0%的人才,算是一˙五軍。
在中國政府大力支持下,華星,迅速取得高世代面板廠執照,這也是深圳市政府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單一投資,一旦成功,將名揚兩岸,若失敗,官員的政治生命將終結,台灣團隊的生涯也將陪葬,而TCL也會受影響。
商業周刊採訪團隊走進華星總部,佔地四十萬平方米,彷彿置身台灣中科的友達八‧五代廠:廠房裡的設備商與台灣如出一轍;高階主管全來自臺灣;員工餐廳裡,牛肉麵、甚至連池上便當,幾乎都跟台灣相同,就像是台灣面板廠整個被移植到深圳。這,是台灣兩百人,用五百二十五天,拼出來的面板廠。
就在台灣面板業面臨千億虧損、四千億負債時,人才流失到對岸狀況加劇,兩岸面板的賽局也出現重大變化。中國面板廠有堅強的國家當後盾,政府除了是他們的金庫,還擔任業務大將,負責與品牌出海口的鍊接。TCL的電視目前採用華星面板的比例,已高達四成。
雖然同業仍對華星的實力半信半疑,甚至有人說那是拼接來的,陳立宜對商業周刊解釋,他決定做一百一十吋螢幕的原因,「一個給中央看政績,一個是給士氣鼓舞……一百一十吋做出來,這總不可能是拼接吧!」
面板兩百條好漢出走,只是兩岸科技角力的縮影。被政府寄予下一個兆元產業的LED,人才也被中國高薪挖角,晶電、億光、燦圓、東貝等廠已流失數百名人才,各廠無一倖免。被重點扶植的太陽能,更是還未登陸,競爭力就已被殲滅。
這對台灣是一堂什麼樣的課?
曾經,我們緊緊的守著技術,但最後,人才走了;曾經,我們緊緊的守著產能,終究,沒做出價值。如果技術隨著人才走了,台灣的產業,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