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家三口在午餐中總共消耗了4510大卡熱量,超過我們三人一天所需熱量的一半。
從全美中低階層者的角度來看,「玉米化」的食物鏈的確有好處,便宜的熱量能以各式各樣吸引人的型態出現。然而長遠來看,吃這些東西的人為了便宜的熱量而付出高昂代價: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臟病。從全世界中低階層的角度來看,那麼美國的玉米食物鏈看起來無疑是個災難。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為了競爭植物中儲存成碳水化合物形式的太陽能量。地球上的耕地每年能夠生產的能量有限,而工業化產生的肉品與加工食物則極其荒謬地消耗(與浪費)了許多能量。如果我們跟墨西哥及許多非洲人一樣,直接吃玉米,就會得到玉米所含的所有能量。但是當你吃的是由玉米飼養大的牛或雞,玉米中能量的90%都消耗在形成骨頭、羽毛和皮毛上,以及生長與代謝所需,食物鏈中每往上攀一階,食物中的能量便耗損90%,且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也會消耗能量,這意味著在製造麥克雞塊這類食物時,有許多能量流失了,而這些能量可以餵飽其他更多兒童,而不只是餵飽我兒子。
以上這些,是我在高速公路上解決我們的速食午餐時,內心湧出的激動思緒。速食是什麼?
速食不止是在瞬間就能端給你的食物,通常也是瞬間就能吃完的食物。
我們這一餐不到十分鐘就解決了。由於我們能坐在敞篷車裡沐浴著陽光,我無法指責麥當勞的這種特色。速食缺乏風味,所以我們會很快吃完,而且如果你越專注,這種東西吃起來就越不像是食物的味道。我之前說麥當勞提供的是一種慰藉的食物,但是咬了幾口之後,我開始比較認為他們販賣的是更概念上的東西:慰藉食物的符號。所以你吃得更多、吃得更快,希望在起司漢堡和薯條的原始概念消失在天邊之前,能夠抓住它們。
所以事情就是這樣,你一口接一口,依然無法滿足,最後得到的只是單純而可悲的飽足感而已。
(摘自《雜食者的兩難》第七章 一頓餐點: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