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常常在想,究竟在我們的文化中,是不是常常有了問題,先要求「個人應該努力,個人應該反省改變」,而不是從權力中心檢討起?就好像砂石車衝撞,出了交通問題,首先先去怪行人或自行車檢討一樣,你怎麼不會閃?怎麼不努力閃?
我不希望我自己受過的傷,後來的台灣人,還要再承受一遍。
如果制度能改,為什麼我們不能做?
台灣 vs. 瑞士的作法,哪裡不一樣?
有個矛盾。
我發現,台灣人常常先說前景、前途;然後,迎接災難。
而瑞士剛好相反:瑞士人往往先預設災難,做好保險防線,然後,迎接前景。
台灣:前景 --> 災難
瑞士:災難 --> 前景
在瑞士推廣中文,經常要跟瑞士當地人接觸。不管是教育行政官方、校方還是家長,都需要向他們介紹我們的目標與計劃。
第一年沒經驗,我準備了大量學習中文優點的資料,都是大好前途的廣告:學了中文可以怎樣怎樣賺錢,可以怎樣怎樣在學生履歷上加分。
然後,除了美好的前景之外,我還準備了大量的外國資料,美國多少中學生學中文,法國多少中學生學中文。特別是法國中學生中文課的教學章程跟教學成果。
第一次去見瑞士人:拿著大量前景以及國外資料,結果,我被徹底打臉。
瑞士人睜著淡漠的眼睛,發問:
「學中文固然很好,但是師資哪裡來?他們的教學能力?語言能力?怎麼認證?應付得起我們的中學生嗎?還有中文課時不足,師資薪水使否足夠他們在瑞士生活?他們租得起房子繳得起保險嗎?還有居留證呢?你要負責嗎?」
我根本啞口無言。連以後中文老師們要住哪裡我都要想到?!
「這一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沒有事先想到,學中文會是一場災難的。」瑞士人說。
有那麼悲慘嗎?我連忙拿外國的例子來舉證,想給這一些瑞士人信心:「我們可以仿照法國,他們是這樣做的....」
「請您不要拿法國當例子好嗎?這裡是瑞士,謝謝。」又被打臉。
瑞士人的做法,就是要把一個中文師資人才,從怎麼培養,到他能憑此獨立生活養家,這些通通都要考慮進去。
突然有些小悲涼,在台灣好像培養人才不會想到他畢業之後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