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當一段戀情在進行時,難免會碰到這種狀況。一起吃飯要不要幫忙洗碗,怕幫多了,被當成習慣或是看不起;怕沒幫忙,坐在客廳裡又不好意思,還真是兩難。
我的原生家庭家族龐大,打從娘胎出生(是誇張了點),禮數進退是被教得嚴謹。媽媽常耳提面命的交待,女孩子家沒訂婚前,不要太常去對方家裡,以免碰到很多尷尬場合;你會做家事不用急著在男友家表現,在未出嫁前,你是這家的女兒,不是別人家的媳婦;況且每個家庭的觀念都不一樣,你怎麼知道對方怎麼想妳?等你們真的論及婚嫁,再來做都不遲,因為當你是媳婦時,事情多到做都做不完。
當時的我,不太能理解媽媽所說的話,心裡還覺得媽媽很八股,從小讓我接受西式的教會學校,但怎會有這麼傳統的想法。尤其後來耳聞當時男友的媽媽小有微詞的說,「如果未來想嫁過來,還不來多走走」這樣的話,心裡更是矛盾(當然也會小有不滿)。一方面擔心對方會怎麼看我?是不是覺得我架子太大?是不是覺得我不好親近?一方面還真的會怕太常去,對方覺得我太隨便?這與我從小接受的觀念不一樣,心裡的矛盾越來越強烈。
索性這段戀愛實在談太久了,我也必需找出一個方法,那就是在我有工作開始,每逢三節或是重要節日,必委託當時是男友(我的老公)帶禮品回去,表示一點心意(人沒到,禮要到),也達到吾家家教之「沒訂婚前,不要隨便到男方家裡」的規定。
女孩們,別聽男友說「我媽是把你當作自己人」這類的話;也不要覺得自己被冠上「自己人」這三個字,好像得到嫁入夫家的入場券而興奮不已,沒弄清楚對方對你的看法。男人是永遠無法全完了解自己的媽媽。這不是說「婆婆」這個角色有多麼的恐怖,而是女人常常無法捉住自己心裡所想的。因為,女人要扮演的角色太多,多到事情發生的當下,才驚覺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怎麼會和預期中的自己不一樣。正因如此,才會有「雙重標準」出現。
不要說別人,就連平日教導二個小寶貝「家事是共同分攤的概念」而且還持續執行「人類自理能力」訓練的我(受我老公「不做家事」的影響,我堅持兒子也要學做家事),最近發現自己也開始出現「怕把自己兒子教的太會做家事,而讓以後的他們太辛苦,因為老婆什麼都不做」的這種惡劣想法。
我身邊也有些姐妹,婚前在自己的家裡不洗碗,卻跑去男友家洗碗,表現出一付很會做家事的樣子。她給予男方家的印象與她實際的家居生活習慣有所不同,結果導致婚後,婆家對她只有「做是應該,少做是故意偷懶」的想法出現;但對我這位姐妹而言,她會覺得她已為了這個家改變很多了,為什麼老公和婆婆不領情呢?
過去,在未過門的妯娌來婆婆家做客,當飯後她們表示要過來幫忙一起收拾散後時,我都會告訴她們:「未過門還是客人,不要來洗碗;結婚後,你們不來幫忙,大嫂也會開口叫你們來幫忙,我不會客氣的啦!快去客廳坐吧!」這不是顯示我有家教,而是將心比心。
結婚至今,事實證明,媽媽的話是有道理的。婚前請以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女兒」為思考主軸,請男友尊重並了解女生家原有的家庭教育,進而做好未來婆媳的橋樑;而婚後,我們女生也要以「新家庭的妻子」為思考主軸,學習接受夫家與原生家庭不同的生活習慣,從中取得平衡,當個家人滿意、自己也不委屈的太太與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