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頁 教育 嘆!一個財金系高材生:進了外商銀行,最重要的能力竟是「找餐廳」

教育Education

  • 推薦

嘆!一個財金系高材生:進了外商銀行,最重要的能力竟是「找餐廳」

那一件事情,發生在他在中南美打工留學的時候。他說:

我每天到公園找陌生人練習西班牙文,總會看到一位約六、七歲的小女孩兜售手工藝品,她身軀瘦弱、肚子突出,顯然營養不良。終於有一次我不忍心,和她買了個錢包,看她好幾天沒吃飯的樣子,我就帶她到麵包店裡吃麵包、喝咖啡。

小女孩去拿了糖罐,打開,然後做了一件讓我不可置信的事:她雙手一傾,把整罐糖一股腦全倒入咖啡。

我突然懂了。她吃完這餐後,其實是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而她可能很久沒吃過糖了。後來,我不管到咖啡莊園或是咖啡店,我總會想起那位小女孩,我會記起來,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是這樣過生活,而我會自問,我能幫他們做什麼?

這真是「大哉問」。而許毓仁在和我說這則往事的時候,聲音仍然因激動而有些顫抖,眼眶微有淚光 -- 我也是。

因為心裡迴蕩著這個疑問,許毓仁後來成立「大哉問計畫」,後來轉型成為TEDxTaipei。再一次,不是能力決定了他的方向與成就,而是他心底的動力。

找動力的教育:做得少和留空間

我們以為那些讓一個人早年優異或卓越的原因是能力,常常也是教育體系傾全力培養的重點。但我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反例顯示,只有能力而無動力的人,可以存活,但很難超卓,更難快樂。那些有動力的人,無論他們的出發點多麼劣勢,常能爬到山峰,即使不顯赫惹眼,也會發出耀眼又溫暖的光芒照耀旁人。

許多教授和校長還沒搞清楚:如果心中有動力,年輕人會突破萬難去學習能力;如果沒有動力,如山如海的課程或資源在他的面前,他也不知如何組合、如何深入。

動力是發現的,不是灌輸的,不必然要安排學生上課程,也不是上課程就能達到。發現動力,學生要有看世界、想自己、嘗試與遊盪的空間 -- 像許毓仁和張希慈那樣。也許,教授們和校長們要為學生好、改善高等教育,並不是該做更多,也許正好是該做更少。


作者簡介

謝宇程,在學期間,從理組轉到商管,再從商管切換政策研究,希望了解大局,為社會有所貢獻。

在政策領域工作四年後,了解到時局變遷,隱身於大組織中奉公辦事,可能無法達成對自我的期許,無法做最有價值的事,於是決定離開機構,以自己的大腦為老闆,以社會全局為長官,獨立進行研究和著述工作。

數年來,最關心的課題是教育趨勢,尤其是教育與個人生涯實踐的關係、教育與產業實況的關係。核心研究題旨是:如何透過教育,創造健全而充滿活力的個人,進而創造不斷進步、富裕茁壯的產業、社會、國家。

經營部落格「學與業小棧」:http://learning-professions.blogspot.tw/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商周嚴選Select Goods

用手機看商周超便利!電子雜誌一年52期只要2,950元…

輕鬆攜帶,即選即看,還可同時於PC、手機、平板閱讀!

【電子書】英文急救包:戒掉爛英文

職場必備》每天都用得到,「道地」商務英文書,讓你英文不NG!

共有 0 則留言

回應文章請先會員登入加入會員。回應文章及評論歡迎使用 facebook

left btn
right b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