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頁 職場力 職場修練 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

職場力Career

  • 推薦

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

圖片來源:Atos International@flickr.CC BY- SA 2.0

前幾天無意間陷入一對母子的爭執之中,事情是這樣的。

這個兒子呢,大學剛畢業,對於未來一片茫然,有好幾位同學都去澳洲遊學打工,於是他也躍躍欲試,想在進入職場前來段人生的壯遊。這位媽媽對於兒子要出國遊歷基本上是贊成的,但覺得好好一個大學生為何要去國外當工人或屠夫,深感不解。她希望兒子出國留學拿個學位,或至少去念個語言學校,把英文練好,而不要去作苦力。

兒子聽了很不爽,他覺得職業無分貴賤,靠勞力賺錢有何不對,媽媽的想法實在不符合潮流,於是母子兩人互不相讓。原本想默默逃走,卻晚了一步。媽媽突然指著我說:「你看Bryan當年出國留學,現在發展多好,你不是也說要向他效法嗎?」兒子說:「拜託~媽,人家Bryan部落格都寫了,要一邊工作一邊體驗人生,而且他以前也做過妳所謂的卑賤工作啊~」(他說的是這篇:一邊工作一邊體驗人生,才是真正的壯遊

接下來的場景,你大概可以想像了,基本上就是母子兩人四隻眼睛望著我,等我表態。我現在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政客總是愛講那句:這個問題有賴大家共同研究、理性協商(基本上有講等於沒講)!

首先(我清了一下喉嚨),我也覺得職業確實不分貴賤,靠自己的勞力光明磊落地賺錢沒啥不好(媽媽皺了一下眉頭)。但是(這時換兒子眼睛睜大),關鍵不在於今天要不要去遊學打工,而在於你的職場之路能不能「持續進化」?這才是你媽擔心的事!

接下來,我大致說了我對職場選擇的思考方式,雖然是處於龐大壓力下臨時掰的,但說完我自己都覺得挺有道理的,所以趁著還有記憶,把它寫下來。簡單地說,一個理想的職涯選擇,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槓桿」,二是「彈性」。「槓桿」讓你每投入一分,獲得一分以上的收穫;至於「彈性」則強調,每個選擇都該讓你的路越來越寬廣,而非越來越狹窄。

部分人選擇工作,把眼前的薪資福利列為關鍵考量,卻忽略了一件超級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為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這是一個簡單的投資報酬觀念。(報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謂的槓桿。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當然希望這個槓桿值(也就是投資報酬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在職場上的選項能夠越來越多,不要為年齡增長而卡在特定的產業與職位,老了之後哪都不能去,只能硬撐到領退休金為止。

我們來看看報酬(收穫)與投入(成本)吧!

職場的「報酬」是什麼?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錢」啦!其次還有成就感、社會認同、人脈等無形的效益。這些效益通常以「機會」的形式呈現出來。例如,你工作表現很好,你會獲得大家認同,要不被拔擢,要不被同業挖角,總之你的選擇會越來越多,這是最棒的情況。

那職場的「成本」是什麼?就是你為工作所付出的東西,那可多了:包含體力、時間、個人技能,還有組織能力!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工作投入這些東西,而且每樣工作,這四種「材料」的比例都不大相同。

例如去澳洲當肉品工人,據說每星期就可領到25K台幣左右的薪資,超過台灣一個月的基本薪資,聽起來很不錯。但這份工作的投入,可能體力佔50%、時間40%、技能10%、組織能力0%。這樣的成本結構透露出幾個問題:

1. 體力與時間佔了最大比重,這兩者是隨著年齡逐漸下滑的資源
2. 技能佔比太低,而且除非未來一直殺牛,否則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
3. 組織能力的投入為零,無經驗累積,但這卻是未來槓桿率最高的資源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3)

商周嚴選Select Goods

[行動閱讀] 重量級內容 輕量級閱讀

商周隨身讀提供讀者單純的閱讀環境。透過搜尋和書籤功能,能更快找到並收藏所需文章。雲端服務,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報導。

[手機閱讀] 坎城創意節廣告作品精選

經典的廣告文案、絕妙的促銷點子,坎城創意節精彩得獎作品,幫助你刺激腦袋,發揮驚人創意!

共有 0 則留言

回應文章請先會員登入加入會員。回應文章及評論歡迎使用 facebook

  • bw01258647
    #1
    2016/1/22 上午 09:44:08

    引用自大人學 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
    前幾天無意間陷入一對母子的爭執之中,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兒子呢,大學剛畢業,對於未來一片茫然,有好幾位同學都去澳洲遊學打工,於是他也躍躍欲試,想在進入職場前來段人生的壯遊。這位媽媽對於兒子要出國遊歷基本 ... <全文>


    賺錢有三種方式:靠力靠腦靠錢。靠力跟靠腦基本上是一樣的用時間去換錢。講白一點是打工。用腦比用力效率可能比較高但也不一定。在國外運動員賺錢效率不會比一個professional低。但不管怎麼樣十年以後你的目的當然是要靠錢賺錢。所以這位作家有一點還trapped在打工的思維。應該把工作當成湊金的平台。如果去澳洲遊學打工可以讓你賺台灣的4x到6x為何不去呢?

left btn
right b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