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繳稅,錢卻只被少數政客掌握?政治系教授:台灣人習慣當選民,卻不懂當公民
作者:管婺媛
台北市文湖國小圍牆外的人行道上,佈滿40張面對面座椅。因為居民投訴使用率低,北市府決定在10月底拆除其中16張。(攝影:陳宗怡)
商周團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已有12位地方議員宣布將自己的配合款額度,撥出部份讓選區民眾直接提案、討論、動支,也就是響應近年在台灣興起的「參與式預算」。這會是配合款積弊多年的解方嗎?
「重點就是要盡可能讓更多公民參與,不要只是少部分人決定資源分配,否則又是走回傳統老路。」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總幹事王俊凱說。10月中旬,我們與他相約在該協會位於雲林縣斗六市一處悶熱的辦公室裡,談起如何改革議員配合款制度。
該協會成員僅四人,從去年開始,就向全縣49位縣議員發出邀請函,試圖說服他們挪出部分配合款額度,供村里民嘗試運作公民參與式預算。
苦苦等待下,只有2位議員回應,選了各自的小區域選區,交給王俊凱等人負責倡議。至於要提供多少配合款金額,則等真能促成村里民參與後,再來談定。
王俊凱與另外一位夥伴,花了半年時間,在彰化台西鄉台西村,挨家挨戶先拜訪100戶人家,初步彙整民眾關心議題、設計出問卷後,再繼續逐戶完成其餘900戶居民的意見。他認為,要做到這般「充分告知」,才能真正落實公民參與式預算的目的。
但,雲林縣議員李建志卻說,這種模式只有「有錢縣市才有本錢玩」,「雲林這個窮縣市,民代光是要幫農民爭取農水路修繕都忙不過了,哪有時間搞這些?」
確實,參與式預算做起來曠日費時,極需人力。但許多議員告訴我們配合款有其必要的最大理由,是「反映地方需求」,而參與式預算,正是最直接的「地方需求」反映。
現實上,王俊凱等人想藉此革除議員分配款陋習,第一,需要議員願意配合,其次,是地方村里代表願意耗力。但一般里長運用「里基層建設費」就可辦活動、向議員申請配合款就能修水溝,想換新模式的並不多。
但他仍抱著一絲希望,因為,不是沒有成功案例。
2015年,新店達觀里的公民參與式預算案就證實可行,由新北市議員陳儀君從1200萬元的配合款額度中,先撥60萬元供里民討論如何運用,歷經半年,在達觀里里長黃振宇奔走下,共有1300位達觀里民投票通過包括地下水位監測、山坡擋土牆、自來水管線維護三案。該里成為台灣首個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里,也是相關公民團體、學界研究的指標案例。
「但直到現在,還是有同黨議員覺得我『破壞遊戲規則』,被當成豬頭啊,以前互相借(配合款)額度的議員好朋友,好像也變得不是好朋友了⋯」談起推動過程,陳儀君有點無奈。「我知道聽起來好像在唱高調啦,但我不想再走『預算我說了算』的老路了。」她認為,讓更多公民來幫她做資源分配,有機會解決民眾對施政無感的問題。
「經過那一次,雖然表面上里民沒有改變很多,但到底是在心裡留了一個印象,至少當時積極出來提案的人,都對社區公共事務有更多關心。」黃振宇說。
不過,我們也發現參與式預算推行以來的怪形怪狀。
場景來到台北市文湖國小,校園三面圍牆外的人行道上,佈滿四十張面對面的座椅。裝設不到半年,因為居民投訴椅子過多、使用率低,北市府決定在十月底拆除其中十六張椅子。
這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力推公民參與式預算iVoting制度的其一案例。內湖區西康里長王興國當初提案的考量是:社區沒有公園,許多老人缺乏散步、休憩空間。去年他上網提出「西康長者話家常健走步道」一案,獲得3571票支持,於今年施作完工。
但,這片美意,不是所有居民都買帳。「確實里民有些意見,所以已經請議員跟新工處會勘,會拆掉16張⋯,但拆除的椅子是通用座椅,不會浪費預算,可以搬到其他處⋯⋯」王興國有點緊張的向我們解釋。
因為柯文哲帶頭喊出iVoting,讓公民參與式預算慢慢被各界重視,但施行狀況不一,成效也參差不齊。前述「裝了又拆」的案例,其實凸顯這個模式實行上的一大問題:在資訊未充分告知民眾的情況下,參與者少,提案者往往僅限於社區發展協會、里長等少數人。
目前,六都縣市政府均已主導推動公民參與式預算,但都在起步階段,也有地方官員急著「做業績」,拜託里長草率提案交差。但我們不必因噎廢食,反而需要更多的參與,才能促成良性改變。
同時,從議員配合款撥出部分金額做參與式預算,是少數議員試圖在「壞制度下做好事」,值得肯定,但其實,廢除配合款,更是正本清源之道。當然,也可考慮將現行配合款預算,全部改為公民參與式用途,推行一場大規模的草根民主實踐。
值此選舉時刻,我們特別想提醒,民主不只是選出首長、民代的投票活動罷了。「台灣人已經很習慣當『選民』,卻還不習慣當『公民』,」正如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陳俊宏所言,要透過由下而上的參與式預算來打破舊結構,「民眾對公共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還需要更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