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路徑選單

目前位置:

  1. 首頁
  2.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台灣哥倫布 大亞洲戰略
新內閣成員詮釋「新南向政策」:不是代工基地,而是未來希望

  準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準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兩大新內閣成員,五月四日上午出席由《商業周刊》所舉辦的<台灣哥倫布、大亞洲戰略>論壇,共同為台灣年輕人找未來十年的新戰場。

  龔明鑫一開場表示,台灣年輕人「不是沒有人才,是缺乏舞台」。他引用商周的調查報告,年輕人有六成想要出國工作,政府或媒體應該扮演他們的後盾。而他對年輕人未來十年新戰場的解答,就是「新南向政策」。

  被問及當年李扁時代的「舊南向政策」為何失敗?龔明鑫指出,當年台商主要是卡在供應鏈思維,因為南亞東南亞語言不通,管理不易,所以都往語言相通的中國走。新南向政策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尋找製造代工基地,而是以人才、資金為主的雙向交流,不僅要打開內需市場,更要分散掉過度集中在中國的風險。

  他表示,過去十幾二十年台灣比較是cost down模式,現在要翻轉,新南向政策與舊南向政策是不同的思維,思維改變之後,發展模式就會改變,以前看東南亞是生產基地,現在會覺得那是未來的希望,可以跟當地年輕人交流,共同成長。

  他也直言,過去政府太偏重中國,對於南亞、東南亞國家「幾乎什麼事情都沒做!」

  他進一步表示,年輕人現在要去北京、上海發展不是不可以,但機會非常小,要打的是資金規模戰,很難單打獨鬥。相較之下,商業周刊選出的亞洲未來七國,資金規模不用這麼大,台灣年輕人可以複製生活經驗到當地。

  陳良基說,昨天蔡主席(準總統蔡英文)找他共同研商在新南向政策下,台灣人才與經濟轉型策略,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打通法規上的障礙,讓東南亞、南亞的學生跟台灣有更多的交流互動。

  他指出,早期台灣往東南亞發展,主要是站在供應鏈與生產基地的角度,評估當地的廉價資源是否能為台灣所用,偏向掠奪、cost down的思維。新南向政策是人才、資金、文化的交流,是要把「台灣夢」帶到當地去,創造新的價值。

  他舉日前出席柬埔寨吳哥窟學術會議的經驗,「台灣年輕人可以去幫他們提昇生活品質。」「(地理)距離不是問題,心態才是,」台灣一定要拋開產值大小的思維,因為人才文化輸出的影響力,遠比生產規模大小更具有價值。

  但他也呼籲,人才文化的成長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不會像生產製造那樣馬上就有漂亮數字出來。他以臉書的發展為例,前四年只在大學校園中,根本沒有人注意,但跨過了那個門檻,影響力就不斷爆發開來。他也借用《商業周刊》以台灣年輕人勇闖亞洲新市場是「台灣哥倫布」的比喻,「我們正準備啟程航行,還沒到新大陸,只要方向與企圖心是對的,不要一直去追數字,那會讓很多好點子消失。」

  陳良基表示,台大已經與馬來西亞、泰國合作學術交流培訓,另外中東地區,科威特大學、沙烏地阿拉伯大學等,都是未來重點發展區域。他希望能把這樣的經驗從一間學校提升到教育部的層級,讓更多年輕人能在大學時期就累積對中東的了解與認識,未來就能成為經貿發展的種子。

  現場有記者問到,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把整個南亞、東南亞都框入其中,台灣要怎麼應對?

  龔明鑫表示,中國是用國家力量推動大規模基礎建設,台灣不需要跟他們拼,而是應該把過去二十年累積的生活經驗複製到新興市場,「台灣的好,我們自己活在裡面,看不到,但對於亞洲各國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也有人問到,台灣有大量的外勞,理論上應該有很多交流經驗。但陳良基指出,雙向交流不應該是僱傭關係,而是同學、夥伴關係。「要擺脫掉視其為廉價勞工的心態,才能有健康良性發展」。

下期精彩預告:

『台灣哥倫布』一個時代˙兩種選擇  大志向 vs.小確幸

《商業周刊》與東方快線合作公布國內第一次『20~35歲年輕人成功價值觀大調查』,發現千禧世代的成功定義,跟五、六年級生想像的很不一樣!

『台灣哥倫布 大亞洲戰略』網站專區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TaiwanColumbus/

記者會新聞稿、緬甸個案影片檔、個案照片、<20-35歲台灣年輕人海外工作意願大調查>民調結果 、座談會新聞稿等,下載FTP區:ftp://ftp.cmh.com.tw/

帳號:bw   密碼:bw


上一則下一則回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