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點其貌不揚的菜,點陌生的菜,點你最不可能想吃的東西。不過,這個做法有兩個除外:首先,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五更腸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如果你天天吃烤雞都不會膩,別管這個原則了──儘管吃自己心愛的烤雞吧!
餐廳裡都是正妹,不是美食好指標
另外,如果一家餐廳裡的女客人個個時髦又美麗,我也會擔心。對我來說,那是另一個危險訊號。我會問自己:「為什麼這地方有這樣的女人?」我不是說美麗的女人有差勁的食物品味;女性當然有好品味,也有壞品味。問題在於:當你看到美女如雲時,就會有很多男人會跟著去這家餐廳,不論端出來的菜是否真的好吃。這,會讓餐廳有降低食物品質的誘因。
對我而言,通常最理想的情況是這樣的:餐廳裡的人看起來有點嚴肅,或甚至肅殺。客人臉上露出失望或厭惡的表情當然不妙,但你希望看到某種認真的態度──這意味著不論這家餐廳的價格高低,去那裡吃飯的人都會把吃飯當一回事。
拿一面鏡子,試著在鏡子前吃某個非常美味的食物:你會露出多少微笑?你看起來會多快樂和友善?恐怕沒有你想像的多。
記得1990年代初,我和朋友卡文.葛列爾在一家當時很棒但現已關門的慕尼黑餐廳Sabitzer吃飯。那是復活節後一天,整個館子連我們在內,只有兩桌客人,另一桌是一家子法國人,我敢說,他們從頭到尾看起來都在生氣。每次一道菜端出來,他們都冷哼一聲,不露任何喜色地悶著頭吃。那一餐,是當時我生平吃過最美味的一餐,他們吃光盤中每一粒碎屑,我們也一樣。
就在那一刻,我頓悟到:臉上堆滿歡樂的顧客,絕不是美食好指標。相反的,如果客人們相互吼叫,彷彿有血海深仇似的,反而值得你留意。這可能意味著,他們都是老主顧,經常去那裡吃飯,所以彼此都很熟。很多中國餐廳就是這樣,充滿著大叫大嚷的中國顧客──別問我他們是不是在吵架,我完全搞不清楚──但我想那應該是值得一試的指標。
我的另一個座右銘是:對一家餐廳來說,有好顧客,比有好廚師重要。
餐廳老闆當然知道,自己的顧客會被別人拿來當作研判指標,所以他們都會設法培養自己想要的那種顧客。1950年代當麥當勞正要開始擴張時,就煞費苦心打造「家庭餐廳」的形象。雷.克羅克(Ray Kroc)在設計麥當勞的時,就設法打消青少年在此遊蕩的念頭,他不想讓麥當勞顯得太「酷」,不要店裡有彈珠台遊戲機,或報紙販賣機,或電話亭,或香菸糖果自動販賣機,或看起來像青少年胡鬧的場所。他要快速翻桌,要客人餓了進來,吃飽就走。因此麥當勞的設計是刻意反社交的──與今天的星巴克正好相反。
和大部分其他商品一樣,飲食是一種社會經驗。它不只關乎營養、卡路里和味覺,人們會尋找適合他們的社會環境。這是你破解餐廳「密碼」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