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傷腰!一個動作,治好腰痛

 

上圖是當你在腰痛時,容易受到波及而疼痛的骨骼明細圖。看了這張插圖應該就能明白,腰痛的時候並不是「腰部周圍的骨骼」疼痛,而是「支撐脊椎的骨盆周圍」出現疼痛感。其中最容易感到疼痛的,是連結薦骨與髂骨的「薦髂關節」。趴睡時,沿著臀部中間往脊椎摸,可以摸到一塊骨頭就是「薦骨」,有腰痛問題的人,通常薦骨左右兩側會出現刺痛感。

薦髂關節的主要工作就是「吸收來自上下的衝擊力」。因為重力關係,上半身重量會往下壓著薦骨;另一方面骨盆為了平衡重力,也會拼命往上壓,而薦髂關節就會吸收這個力道,藉此固定薦骨。

聰明使用「薦骨」,腰痛自然會好

即使薦髂關節能承受重力負荷,然而一旦肌力衰弱,又無法獲得周邊支撐力量時,絕對會演變成負荷過重的情況。原本的構造是膕旁肌(大腿後側肌肉群)將骨盆向後拉提,背部或腹部肌肉則負責與這股力量抗衡,將骨盆拉回。倘若背肌或腹肌的肌力變差,骨盆就會更往後移。這就是「骨盆歪斜」的狀態。

當屬於脊椎一分子的「薦骨」失去支撐,連脊椎也會跟著歪斜;當S形曲線扭曲了,就會慢性對腰部施壓,引起腰痛。

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運動,所有動作的基礎就是「薦骨」,這一點無庸置疑。下壓薦骨,穩定串連其上下的骨骼,就能讓身體產生「維持正確姿勢的力量」。下次在從事運動時,不妨加入「下壓薦骨」的動作,此時你會感覺到腰部無法自由活動,身體會更加穩定有力。

「下壓薦骨」對於活化內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等體內運作也很有效。由此可見,「下壓薦骨」也能為人類健康,帶來絕佳的改善效果。

共有0則留言

回應文章請先登入會員加入會員。同步分享文章及評論歡迎使用 faceboo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