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院長告白:20多年來,我一直在想那個因我誤診而出生的重症寶寶,現在好嗎

讓後輩站在我們的肩頭上前進

《聖經》裡有個撒種的故事:耶穌對門徒說,撒種的人把種子撒出去,有些種子落在路邊,飛鳥來把它們吃掉了;有些落在岩石地上,但那裡泥土不足、土不深,雖然發芽了,當太陽升起被曝曬,就枯萎了,因為沒有根;有些落進荊棘叢裡,荊棘長起來,就把它們擠住了;但落在好土壤上的,就不斷地結出果實來。

醫療工作也像是撒種的人,前人把經驗不斷不斷地撒出去,只要能落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上,便開花、結果,長成大樹。讓年輕一輩停在我們的樹頭上棲息,站在我們的肩頭上眺望或前行,如此,過程中即便是錯誤的摸索、試探、跌倒或失敗,都將化成一畝一畝可以種出美麗花朵的肥沃土壤。

※海洋性貧血: 
海洋性貧血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疾病之一,大約每百分之五到八即有一名帶因者。主要分為甲型(α型)和乙型(β型),甲型海洋性貧血以基因缺損為主,而乙型則以基因點突變為主。台灣地區甲型比乙型多。
重度乙型海洋性貧血患者,在沒有骨髓和臍帶血移植的年代,必須終身輸血和施打排鐵劑治療。台灣一九九四年全面納入產檢項目後,已少有重症病兒誕生。

書籍簡介


書名:在我離去之前:從醫師到病人,我的十字架
作者: 楊育正/著, 楊惠君/採訪撰文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2014/12/03

楊育正

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他是產科名醫、婦癌治療權威,也是曾二度掙扎於死亡邊緣的淋巴癌患者。

行醫近40年,他始終懷抱極大的熱情與深切自省。曾有「接生大王」之稱的他,在轉而踏入婦癌領域後,開始更深刻地思索「生命」的本質。他認為:「唯有充分溝通『死』,才是尊重『生』。」

67歲因癌過世的父親──前台北市長楊金欉先生,生前曾悵然地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啊……」這句話影響他至深。當他得知自己也罹患癌症時,從驚嚇、否認、沮喪,到最終接受事實,他選擇更積極地善用生命,並推動安寧療護,為了在離去時,不留遺憾。

他40歲便已寫下遺書,為從容面對「那一刻」做好準備。罹癌後,他更寫出了真情流露的〈楊育正說再見:罹癌更激發我的熱情,將人生往‧前‧移〉,文中對於生命的理解和豁達令網友們大受感動,紛紛熱烈轉貼。

如今,他不但為了生命而努力,也為了生命離去時的尊嚴,繼續投注無比的熱情。

我少年求知的十字架,經過壯年,已經變成醫療傳道的十字架,然而只在這一刻起,真正變成救贖記號的十字架。
──楊育正

楊惠君/採訪撰文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曾任《民生報》醫藥組資深記者、《蘋果日報》副總編輯,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關注健康醫療與農業生活,作品包括《有種美味叫志氣》、《週末的那堂課》、《穿越夢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共有0則留言

回應文章請先登入會員加入會員。同步分享文章及評論歡迎使用 faceboo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