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ou’ve got Mail!
1998 年,湯姆漢克與梅格萊恩給了我們最美的「網戀」。
在 56K 撥接上網的時代,聊天室正夯。「安安,住哪?幾歲?」如果聊的還不錯,就會交換 E-Mail,大部分是 @kimo 或者 @pchome;下一階段就是交換照片,然後相約見面。假設一切都沒歪掉,愛情裡的 O2O 出現,網戀修成正果。
二、MSN 登入登出、登入登出、登入登出……,電腦沒壞,只是要給「那個他/ 她」看到!
大約在 2003 年左右,MSN 榮登通訊軟體主流之大位。大學生彼此還不認識,抽學伴,抽的不再是機車鑰匙,而是 MSN 帳號。
MSN 時代裡,可以試探彼此心意的方式變得更多。我們會一直在玩登入登出、登入登出、登入登出、登入登出…… 的把戲,希望也在線上的他/她,可以發現我們的「異常」,丟來一句「你電腦壞囉?」就此開啟漫漫長夜的漫漫長談。
有了更改 MSN 狀態的新功能後,大家變本加厲地想展現自己,每半小時換一次狀態,內容大概是「想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之類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就像釣魚一樣,期待那個有心人趕快來關心自己,跟自己說話。
若膽敢在 MSN 上告白,還得冒著被封鎖刪除的風險,或者接收「ㄏㄏ,我先去洗澡了」的洗澡卡,然後等他/她洗一萬年。
三、Facebook 讓我好在意你到底 Like 不 Like 我
2008 年左右,因為開心農場等社群遊戲而在台灣興起的 Facebook, 迅速崛起推翻 MSN,也改變了戀人曖昧的絮語喃喃。和 MSN 最大的不同,臉書收納了每個人大量的照片、喜好、厭惡,甚至是眼花撩亂的朋友網絡關係,我們再也不要 MSN 那種只看得到帳號和沒有本人照片的通訊工具。
臉書讓我們一口氣把一個人兩、三年間的生活通通消化完,以為自己好像認識那個人很久了,那感覺就像甜蜜的中毒一樣。更甚者,臉書讓我們正大光明地成為「跟蹤狂」,隨時隨地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說了什麼、去了哪裡玩、旁邊有誰,在誰的牆上留言,和誰看來是很好的朋友…… 在跟蹤的強迫症頭外,還得小心翼翼克制自己想在對方的每則貼文和照片上點 Like 的衝動。
臉書讓人們一下子就可以對心儀的人有了全盤認識,但卻在下圖列出的各種煩惱裡糾結:
四、Line 的「訊息已讀」功能,是個罪惡發明
智慧型手機讓「通訊軟體」在短時間內稱霸曖昧男女調情勝地的寶座。
曠男怨女在 Line、Whatsapp、FB Messenger 傳達一句句隱晦的愛意和邀約:「你在幹嘛?」、「聽說《環太平洋》很好看耶」,然後,隨時翻出手機看訊息已讀了沒、對方回傳了沒、對方上線了沒;曖昧男女被通訊軟體制約地一塌糊塗,然後在已讀不回的等待煎熬裡,咒罵已讀真是天殺的發明。
下面這張圖就能說明 Line 所延伸的戀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