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ww.audio-luci-store.it@flickr, CC BY 2.0
台灣的年輕人,缺乏的是能力嗎?
一位台大財金系畢業的學生,外表亮麗,而且極為聰明。她從入學第一天起就不斷被告知:去外商投資銀行才是有發展的路。於是,她大學極度努力,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勝出,得到高盛實習的經歷,後來得到金融分析比賽台灣區冠軍的頭銜,最後進入著名的外商投資銀行擔任半導體股票分析員。
但她的光明人生並未就此到來。
她愈是深入了解這個產業、了解她每天執行的業務,了解這個專業背後的真正面貌,她就愈覺得不堪聞問。她和我說了這些心底話:
投資銀行之中聚集了許多聰明而努力的人,這群人對社會卻沒有造成等值的貢獻。所有公開的資訊,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散播,靠公開的資訊幾乎不可能致富。所以,在投銀圈內,取得資訊的「專業能力」,可能包括和半導體大廠的銷售部門「打好關係」,訂單變化時會及早得知。「打關係」需要的絕不是財務分析能力,而是找好酒、找餐廳、找正妹的能力 -- 坦白說,有些手段和方法是「法律邊緣」的。
後來,她離開了那個「最有出息」的投資分析師職務。待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卻不是因為能力不足。
競爭勝出者,並不見得勝任愉快
日前有機會訪談一位頂尖大學的行政主管,他告訴我該校的目標是培養領導人,於是我接口問:「貴校如何培養領導人?方法是什麼呢?」
「這幾年,我們學校成立了許多學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多元能力」,例如創新創業能力、美感藝術能力、國際觀和外語能力…。一瞬間,我腦中閃過許多職場書的書名,類似《X歲之前要培養的Y種能力》。
無論在報章上,無論在學校行政或治校政策上,我們看到許多校長、大學教授擔心學生出校門的時候能力不足。於是,他們設立各種規則、課程、學程、改革招生考試…要加強「能力」。從長遠來看,學生真的很缺能力嗎?或者,話反過來說,那些在相對年輕就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因為身懷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超能絕技嗎?
得心應手、駕輕就熟,不導致傑出超卓
我的一位老同學,她在台灣兩大商學殿堂先後完成學業,進入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電子科技公司工作,擔任產品經理。在接受訪談過程中,她毫不藏私地分享擔任產品經理的見地、技巧、思維,告訴我她如何從青澀懵懂,到後來的駕輕就熟。
「如果已經做得這麼順了,為什麼還要離職?」
她告訴我幾個原因,有家庭考量,也有公司文化,但她自己也知道,沒有工作不辛苦 -- 事實上,她後來的創業可能更辛苦,收入也不見得比得上過往在大公司拿的薪水。
我愈來愈發現,有熱情去工作的人,跟只是不討厭工作的人,有極大的差別。有些同事,下了班之後還是會興致高昂地去搜尋手機、筆電的最新資訊,上國外網站觀察趨勢,也會自己掏腰包去買很多產品來做測試評比。我發現自己做不到。工作技能是可以學習,你可以靠努力讓工作表現達到80分。但是要達到100分,一定要有熱情,才能長期全力投入。
事實上,也們都算是幸運。他們從二三十歲,就意識到他們真正缺乏、真正該去追尋的事情。而許多人,為了安定的薪水,在自己不認同也不愛好的專業上,不認真、不在乎,不投入。常常,公司或機構無法進步,是因為充斥這樣的員工,而他們本人,也一年一年地,心靈乾枯而石化。
小十歲的學妹說我錯了,重點不在能力
我個人對「能力」這兩個字的執迷,是被一個年紀小我超過十歲的學妹所點醒的。她是張希慈,大學剛畢業就得到極多校內外的榮銜,並以「城市浪人計畫」創業,跨足台灣與香港共計十多個城市、亞洲各國,兩千名大專院校學生參與。她的書寫、志業,已經得到廣泛的重視,使她甚至受邀寫書出版,分享她家庭教育的成功與特殊之處。
在訪談張希慈的時候,我一再詢問她學歷習程中的細節帶給了她什麼影響。她一一描述了在社會企業研究社之中的體悟、在廣西志工服務之中的觀察、在甘肅荒涼地區為當地兒童上課的震撼、訪問血汗工廠農民工所感到的無奈。
我一邊聽,筆卻沒有在記,因為沒有聽到我心中的「關鍵字」。最後我問她:「你怎麼不和我說明,你在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能力,讓你今天能這麼優異?」她愣住了,低下了頭想了好一會兒,認真地說:
我從來不特別覺得,學到什麼能力對我有太大的影響。過去的學習、見聞,給我最大的助益,總是讓我更了解這個世界,讓我知道我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什麼。我總覺得,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點燃心底的動力。
啟動 TEDxTaipei 的,竟是來自一個糖罐
希慈這番感悟,其實常有不同的人,在書籍中、訪談中告訴我們,只是不見得用完全相同的詞語,但常被我們忽略。非常相似的話,另一個台灣極為傑出的青年、我們這一代青年中的領銜人物之一:TEDxTaipei 策展人許毓仁,也和我說過。他曾經在耐吉公司擁有一分前景很好、得心應手的工作。但是他最終從那分工作離開了,開啟了台灣最重要的創見和故事交流平台,原因也是一個事件,在他的心中引發了無可止息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