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雖然邀約不少,但我較少為書寫序,原因有二:一,懶;二,忙。這次提筆,原因也有二:一,這是商業周刊出版部門的第一本全新的自製書(前三本《絞架幽默》、《深喉嚨與吹哨子的人》、《飲食男女經濟學》為商業周刊的專欄集結成冊);二,這本書的主人翁Simon(吳興達)與Sandy(黃榆晴)是我的朋友,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來自我們共同的想法。

商業周刊出版部總編輯余幸娟在出版界閱歷豐富,她也是當年商業周刊創刊階段的第一位後製主編。今年初,我們討論商業周刊出版部的發展方向時有一個理想,為台灣的自製書走出一條大道。坊間,財經企管書籍不乏翻譯書,但自製書並不多。自製書的製作與管理的複雜度高、時間長、作者難覓、風險變數大、平均成本不算低。儘管如此,我們覺得台灣這塊土地還是要有自己的作品與發聲聲量。這是我們的堅持。也就是說,台灣人有閱讀國際出版品的水平,也拿得出具有水準的創作品。出版社要有這份心,支持願意做這件事的作者們。
這與娛樂產業的電影與電視劇製作,外購片與自製片的平衡,有異曲同工之處。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的電影經驗都簡化成好萊塢電影之後,美國文化就逐漸烙印與影響他們的價值觀,漢堡與美國流行音樂成為他們的生活內涵。這不全然是壞事,但有值得商榷處。

從電影與電視產業的發展軌跡,我們看到台灣的導演、燈光、編劇人才一個個出走,這是讓人心痛的。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像劉佬佬進大觀園般到中影文化城看明星、看人家拍電影,繁華景象。現在,中影文化城已轉手營運,名字也已不復在。台灣的電影拍片量從極盛時期一年上百部,一度在最低迷期間一年只有二十一部電影上映的景況。現在,台灣上映電影,國產片不及外片十分之一。

我們應該要有更多自己的電影,應該要有能力拍出賣到全世界的電影,同樣的,我們要有自己的出版品,要有國際化的能力,這都是文化產業界的人可以一起努力。商業周刊出版部的自製書系,我們將會開闢出人物系列,我們試圖去發掘這塊土地真實與動容的面孔。《教養的賭局》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而有的一本書。
我曾經在商周專欄寫過一篇文章談「拖鞋之交」。從二○一○年元旦,我的第一頓早餐談起。

「這頓早餐,真是悠哉,滿桌豐盛。在外商公司任財務長多年的Grace下廚做了三種口味麵包,厚片起司吐司、桂圓口味…,一片片巴掌大,新鮮香醇,咬下去的鬆軟口感讓人有置身天堂的幸福。…長桌上,圍坐著一群住在山上的鄰居,大家共迎一年的開始。我們在職場上也會相遇,但是因為依山共居的地緣,讓友誼多了坦然與誠懇,我稱這是『拖鞋之交』。彼此的社經地位相近,喜歡大自然的生活觀接近,友誼很自然的在卸下西裝,穿起拖鞋時逐漸建立。」
Simon夫妻也是這頓早餐的飯友,就是在這頓元旦早餐,我更完整的聽到Simon與兒子的故事,而有了出版的想法。
後來,有機會幫華娛電視台主持《CEO實話實幹》節目時,我開出的受訪名單中之一便有Simon。他說著自己的創業故事,當年連高中都沒畢業的小子如何創立自己的室內設計公司,如今跨足台北上海兩岸,讓Google、Disney等跨國公司成為他的客戶,一○一大樓的進駐公司中,有十幾家跨國企業的辦公室都是他設計的。
這樣所謂的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在光鮮與掌聲下,內心深處也有傷口與掙扎。

從小被他們夫妻送到美國留學的長子,竟然有一天告訴他,愛上「賭博」(德州撲克),而且要以此為職業。這是多晴天霹靂的選擇。他沒跟同學一樣到華爾街工作,也就罷了,怎麼會選擇成為德州撲克的職業選手?一個在台灣仍是灰色的領域。Simon全然不解,為何兒子甚至為此要放棄大學文憑。他多希望兒子能理解父母把他送出國苦心栽培的心情,也試圖讓兒子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從哈佛輟學的瀟灑與幸運。然而,兒子已然成年。父與子之間的緊張、對立,該如何化解?

這本書很真實的紀錄這段故事。這是一本談教養的書,不是在歌誦成功,而是試圖理解與探討不同世代價值觀的真實故事。


客戶服務專線:02-2510-8888 傳真:02-2503-6989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18:30 (例假日除外)
本網站版權屬於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1999 - 2025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