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了!醫生沒那麼好賺,一筆一筆算給你聽

別誤會了!醫生沒那麼好賺,一筆一筆算給你聽

醫生每個月的收入到底是多少?這是個令人好奇且引人遐想的問題。如果在街上隨便找幾個人問,或許會聽到很多種猜測,大概從30萬到80、90萬都有。

其實主治醫師的收入非但大家不曉得,連正在念書的醫學生或是已經在醫院工作的住院醫師可能都不是很有概念。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憑著30年前的印象和電視裡的誇張劇情,胡亂猜測。

前些日子在跟學弟妹聊天的時候,有人突然提到:「某某醫師一個月不是領200萬嗎?」我聽了之後差點被嘴裡的漢堡噎住,所以決定來寫篇文章稍作說明。

寫這篇文章有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這個關於醫師收入,由來已久卻荒謬不堪的神話。

醫生收入很高嗎?是的,在30年前,這個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曾經有到診所看病的經驗,當年對付發燒,最流行的招數叫做「吊大筒」,只要掛上一包點滴,躺兩個小時,病彷彿就被治好了一半。吊一次點滴,藥費大概就是500元起跳。

最常施打的點滴大概就是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溶液,這些點滴的成本每包大約都在20至30元左右,利潤非常驚人。更何況30年前的物價和現在比較起來是天差地遠,所以經營小診所只要短短幾年就會變成大樓房,甚至有能力包下一整排透天厝。從診所擴大成醫院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醫師被視為「金飯碗」,幾乎所有的家長、師長都會把醫學院視為第一志願,千方百計要把小孩變成醫生。

這樣的高收入神話流傳了幾十年,也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但是,在30年後的今天,醫生的收入究竟是多少呢?

共有4則留言

回應文章請先登入會員加入會員。同步分享文章及評論歡迎使用 faceboo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