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回流》返鄉的鮭魚們,也很煩惱⋯⋯
文/侯良儒、吳中傑
當政府打出台商回流投資金額破七千億元的風光成績單,我們走進觀音工業區,在一家名列這波加碼投資台灣的企業—台灣生產黏扣帶(即魔鬼氈)大廠國紡,看見另一面。
廠內一個四米寬的空間,原本是推高機進出走道,如今卻堆滿超過兩層樓高、加總超過七千公斤的廢棄物。
「一個多月了,我們公司的事業廢棄物都沒人要收!」看著這堆製作魔鬼氈所產生的廢尼龍織料,國紡總經理戴宏怡對商周記者感嘆。
國紡,只是台灣眾多企業,為事業廢棄物所苦的的縮影。
在我們歷時三個月的調查中,有處理業者透露,近年,只要遇上有焚化爐歲修,他們的廢棄物就可能長達一個月找不到焚化爐進場。台南保安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邱正義更指出,目前台南的事業廢棄物清運費,已從三年前的每公噸三千元,漲至今年的八千元,「工廠都不敢反應,怕得罪清運業者,最後廢棄物沒人清走!」
除了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經濟發展「五缺」,台灣,其實更已出現了「第六缺」,那就是:缺乏處理工業廢棄物的能量。
據環保署統計,截至去年底,台灣共囤積六一四萬公噸的事業廢棄物,這個量,相當於台灣所有焚化爐一年的總處理量。也就是說,你我得一整年不丟垃圾、讓出焚化爐空間,才能消化所有囤積的事業廢棄物。
囤積,反映廢棄物處理的供需失衡。過去十年,台灣事業廢棄物的「產生量」,增加了五0九萬公噸,但同時間的「處理量」,僅多了三七0萬公噸。處理量逐年落後產生量,導致目前廢棄物囤積量,近乎是十年前的三倍。
更緊張的是,明年起,全台二十四座焚化爐,有十四座將陸續進行一至二年的整建;偏偏,回流台商的新產能,又將在一到兩年後開出,勢必產生更多的事業廢棄物。
「之後一堆台商回來,他們的廢棄物要怎麼處理?現在環保署真的很緊張!」一名曾經參與環保署協調會的業者指出。
「未來兩年,是我們壓力最大的時候。」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健三坦言。
台灣「第六缺」浮上檯面,但我們發現,經濟部祭出貸款補貼等政策迎回台商時,只著眼於經濟產值,並未考量大批產能投產後,可能對台灣的環境衝擊。
「這題我沒有準備到...可能要去問投資處。」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
「這部分...我們還要跟(經濟部)工業局問…會再跟他們瞭解,到底回來的是什麼樣的產業?」求證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遲疑地回應。
「其實啦,(這次)沒有特別去考量台商回流的廢水跟廢棄物問題。」一位工業局官員說。
原來,我們從這些官員處得知,在台商申請回台投資優惠的案件審查過程中,並未找環保署參與,各機關也估算不出台商回流後,可能增加的廢棄物量。
原來,政府一昧衝高台商的投資金額,卻對環境影響視若無睹、放任部會各自為政。
為理解回流台商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商周清查截至十一月底,共一百五十六家回流台商,近五年在兩岸留下的環保違規裁罰記錄。這五年,先是中國政府加強「供給側改革」、提高環保查核力道,接著美、中爆發貿易戰,台商在中國生產壓力越來越大,帶來如今鮭魚返鄉潮的重要背景期。
結果顯示,回流台商願意揭露公司名稱的一百二十家業者中,共有六十九家、近六成企業,曾在兩岸因違反水污、空污、廢棄物或毒物等法令,近五年遭開罰總筆數達六百二十二筆。其中,有三十一家平均一年至少被開罰一次,更有十四家業者,每年違規超過兩次。
兩岸開罰筆數前三名的回流台商,是正隆、榮成、永豐餘三大造紙業,反映該產業以大量廢紙為原料,耗水耗能,隨之產生的事業廢棄物也多。第二大「裁罰黑紀錄」產業,是印刷電路板業,因其蝕刻製程需要化學藥劑酸洗,易生有毒廢液;第三名則是汽車零組件業。榜上多數業者回覆商周查詢指出,已投入金額更新設備、或加強員工教育訓練,改善過去被裁罰的問題。
雖然,比較非屬這波回流企業同時期的裁罰記錄,例如台塑石化,近五年被台灣環保機關開罰高達九百一十三次、罰款共計四千五百三十六萬元,看來回流「鮭魚」也許不比本地「土虱」帶來更高環境風險,但,這更凸顯台灣「第六缺」問題的普及和迫切。
誠然,過去的違規紀錄,不代表這些業者未來仍會污染環境,但經濟部官員向商周坦承,審查台商回流時,並未完整掌握這些違規紀錄。
政府,看不見台灣「第六缺」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