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G20上,美國與中、俄沒有出現立即的針鋒相對,反而是德法聯合起來對美國表達不滿?這個原因是,美中與美俄之間比較有深層的矛盾,彼此間的信任關係還不如大西洋同盟那樣堅實,關係還禁不起在領袖會的這種場合碰撞,雙方會比較小心翼翼,即使要「亮劍」都是間接的。德法與英美之間,因為有太多其她層次緊密的連結,包括她們都是NATO成員,這種程度的碰撞反而不會出什麼問題,所反而可以比較露骨一點。這個聽起來很弔詭,但也是因為她們禁得起,不會說因為高峰會有碰撞,其她的關係就鬆動。這是她們所處的一個相對位置。
至於英國,一向就是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她既是歐洲的一部分,與美國也有特殊關係。經濟模式與美國同屬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模式。
德法的傳統與價值觀跟美國一向是有差距的。她們的歷史經驗是,赤裸裸、無節制的資本主義會對社會穩定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歐陸向來比較關注社會整體的利益福祉,她是必須在個人權利跟社會責任間做調和的,而不是在凌駕於社會之上的。這種模式在過去二十年間,因為盎格魯薩克遜式的資本主義主導世界趨勢而失去光彩。英美式的資本主義過去二十年在世界上取得話語權,但現在這種無節制的資本主義,最後竟搞出一個這麼大的全球危機。德法才發現,原來我們在歷史中摸索出來的模式,現在看起來是禁得起考驗,英美模式反而禁不起考驗。
德法現在是想要利用這個場合,對英美模式進行修正,而這套修正方案正是她們以前所主張過的。她們相信這是病徵之所在,所以不斷強調要對跨國金融機構進行一套全面性的金管制度。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時候她們要扮演反對英美的角色。不過我認為就是說,不會真的像法國總統薩科吉所說的,美國不讓步她們就真的退席,不至於啦!這是一個角力過程,只是要傳達出很清晰的message。
事實上,美國已經做了某種程度的讓步了。上禮拜歐巴馬出發前,蓋特納不是已經在國會發表演說,對於未來勾勒了一些新的監督管理的方向。這表示說她們認為現在不只是要救急,但是治本、金融管理制度也是必要的。歐巴馬不會說把火滅了,就不管日後的消防問題。
美國不會讓出金融管理權
華爾街畢竟是美國經濟的心臟大動脈,雖然她有各種問題,但她在美國經濟復甦的過程當中還是一個很關鍵的部門。美國對於全面國有化,在意識型態和經驗上,還是有某種程度的保留。對她們來講,華爾街這批人才還是必須要重視的資產。她很難想像說要全面接收、國有化這些大銀行,然後由國家自己來管。再加上從柯林頓開始,民主黨就不斷加強與華爾街的利益關係。因為利益關係複雜,所以歐巴馬政府也比較會接受華爾街的觀點。在這種複雜的利益關係下,她的改革比較不會一刀子下來,中間會有很多妥協。
我不覺得美國會在建立跨國金融監理制度上讓步。她可能回應就是:我自己內部加強監管、加強介入、節制過度高槓桿的操作。但她不會願意把這樣的權力完全讓渡到一個國際機構去。
華爾街現在的態度是,現在是一筆爛帳,所以願意遷就你對我嚴格監管,但再過十年,事情平淡了,經濟回到正軌了,自然就會再出現一批新的利益遊說團體,再次放寬限制。只要這些是在國內政治來進行,華爾街就還會有很大的空間!歷史的演變已經告訴我們這一切,柯林頓後期就是這個樣子。從八○年代初期開始,戰後這一套對跨國金融管制的東西就慢慢再放鬆了。
歐胡首會力求平穩和諧
歐巴馬與胡錦濤初次會晤,一定都不希望有「失分」的地方,雙方都很慎重。對於歐巴馬來講,這是美國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面對胡錦濤,美國還是要不卑不亢的。胡錦濤當然也很懂,雖然是我借錢給你,但是我還是要給你面子(笑),明明人家求你買她的公債,但是你不能把這種東西表現出來。
雙方會談看來平凡無奇、都在預期之中,但這是小心翼翼安排的結果。所以,中國難聽話都沒有講,還說「美元資產安全」,連儲備貨幣的議題也不提。這些話讓別的人把它拋出去就可以了。美國也知道說,這些話都沒有講,算是很給我面子了。她自己心裡有數嘛!
你如果去觀察中共過去操作外交的基本思維,就會發現她在國際場合很少講自己的利益的。在這種多邊機制中,如果只是機械性地極大化自己利益,那一定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啊!格局就小了啊!而且你碰到的永遠都是針鋒相對的東西。
中國表達的是一種全面性、全盤性的主張,一方面可以彰顯道德制高點,一方面才能變成一個真正有效的player(參與者)。你要去考慮全體的想法、群體一種的共同agenda(議題),一開始就要站在一個高點。
因此,中國儘管對現行的體制有很多不滿,但到這種高層次的外交場合,她還是會行禮如儀,讓人家覺得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難聽的話在幕後協調,場面一定要非常和諧、講門面話。但是心裡面對彼此之間的立場,已經有某種程度的一種較勁出現了啦!周小川拋出的東西是一個長期的議題,不可能在這次就翻盤。我覺得這次的目的倒不是立即達成什麼東西,只是要有某種程度的妥協。德法與英美之間的歧見,金磚四國與G7的歧見,這些都不是能馬上解決的。
歐巴馬與胡錦濤將來不太需要單獨會面。當然她們今年可能會有兩個互訪,這個互訪相對來說是建立一個新的情誼啦,禮尚往來嘛!但這個的重要性還不如她們每年定期在國際場合的會面。假設G20一年舉辦兩次,APEC也要見,再加上歐巴馬也參加ASEAN的高峰會,這樣就第四次了。有時候胡錦濤到聯合國,與歐巴馬一前一後到,雙方也會見到面。所以,她們定期見面的機會,一年可能就不下十次了,除了表面性的國事訪問以外,她們不太需要單獨為了見面而會面。
印度的態度決定G2實力消長
然而中國還是有個需要overcome(克服)的地方,不是在人權、民主這方面,我並不認為這會變成到她未來扮演比較大角色的一個障礙。但是她要注意處理跟印度的關係。
人家說中國現在是在頂峰,印度是後起之秀,巴西跟俄羅斯從經濟規模人口來看,還只是二軍不是一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很想把印度拉過來。她一方面是強調說中印之間在地緣政治上有潛在摩擦與衝突,另一方面還強調說你是民主國家,價值觀跟我一樣。中國則是說,你以前是被殖民的,我是半殖民的,你也面臨發展問題,挑戰跟我完全一樣,人口眾多、起點低。我們在整個全球經濟裡面有一些一致性的挑戰與追求目標。這兩個到底哪個可以建立更強的關係,這是很大的挑戰。所以就是說,中國要在BRICs裡面真正有影響的話,印度的態度是關鍵!周小川的談話裡面,印度基本上是贊同,但是比起巴西跟俄羅斯來講,她的回應算是弱的。
G20取代G7成為全球主要協調機制
我認為這次G20奠定了幾個基礎。第一個就是,G20將來就是真正全球最重要的協調機制,將來定期舉辦是毫無問題的,一年少則一次多則兩次,重要性將會超過G7或者其他的國際組織。
第二是,這次俄羅斯跟中國拋出來的議題,巴西跟印度都是贊成的,這就看出G20內部會慢慢形成兩個集團間的分配,一個是G7,一個是新興工業體。
過去這整套發展模式,對所有發展中國家來講都形成不公平,她們之間的基本共同利益會逐漸浮現出來。雖然G7內部還是有自己的矛盾,就是前面講到的歐陸模式與英美模式的差異,但是以既得利益者而言的話,她們的利益還是一致的,這個在IMF的爭議上最為清楚。
將來很可能G7自己內部做一些協調,來回應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工業體,她們會形成一些對全球經濟問題的一些agenda後,到G20來協調。很清楚的是,金磚四國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經濟地位還是往上走的。全世界的經濟版圖在調整,全球經濟事務的管理與決策機制也應該要相應調整,G20看起來應該可以扮演這個角色,作為G7讓步給新興工業體的一個協調機制,讓她們的興起不是用衝撞、碰撞的方式,而是漸進式、磨合式的調整。
*朱雲漢小檔案
出生:民國45年
學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經歷: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國科會人文處政治學門計畫審議人以及諮議委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客座副教授
現職:中央研究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大政治系教授,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專長: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兩岸三地政經發展
成就:三度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