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把gogoro的騎士們串連起來,成為一個分享精彩生活的社群?透過專業策展人,可以帶著車主去發現從來沒留意到的美食或文創小店,原來自己每天騎車上下班的路上,有這麼多自己不知道的精采角落。想想看,米其林指南不就是這樣來的?而當gogoro能做到這樣,就再也不只是一部機車,而是在推廣一種把市區通勤當旅遊的生活型態了。gogoro要把自己定位為機車製造商?還是提昇自己為都市生活的導航者?
當然,gogoro也不見得就只能如此,共享經濟的模式也很適合gogoro,就像是Youbike一樣,成為都市大眾運輸的一環,甚至比起Youbike來說,gogoro騎乘起來更為輕鬆、快速,而且可到達的距離也更遠了。Youbike半小時10元的其實相當便宜,等於騎一次只需要千分之一的車價。那麼gogoro如果收半小時50元左右的價格,將會是更方便的交通工具,不必苦等公車,又比計程車平價,甚至可以取代部分汽油機車。初期以1000台試辦的話,其實經費也不過一兩億元而已。
其餘的像是成為短程快遞的使用,也都是gogoro可以與其他產業合作的商業模式,甚至對於商業使用來說,gogoro所能提供的價值重要性要遠高於競品間價格的落差。想想看,機車快遞公司假設有一百台機車,每台機車每天跑150公里,累積下來的汽油成本有多高?而gogoro現在提供兩年內換電池不用錢,兩年後每個月不到1千元,是不是值得考慮呢?甚至我覺得,其實gogoro應該從B2B的市場開始,再拓展到B2C市場。
gogoro的發表會上,對於自己的價值主張說得很模糊,但是說得最精確的地方卻是試圖與傳統125機車進行價格上的比較,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因為一旦陷入比較售價的高低,gogoro到底要提供什麼價值就成為配角了,更何況gogoro對自己的價值竟然還說不清楚,於是大多數的人都只獲得一個印象:gogoro很貴。還有誰記得gogoro的全鋁合金一體式車身?更別提沒有多少人知道兩年內不需要再花錢加油、充電到底是可以省下多少錢?在這裡引述另一句名言:「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台灣的品牌,是不是能走出提供價值而非比較價格的模式呢?台灣的製造商,是不是能更重視使用情況的介紹而不只是告訴消費者規格與技術?而台灣的消費者,又是不是能學著了解一個產品的價值,而不是只用硬體成本評估售價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