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檢查拼字!檢查文法!
在中文履歷之外還準備英文履歷,目的就是要展現運用英文的能力,因此有拼字與文法錯誤就浪費了。同時,錯字也顯示不細心的工作態度—如果你連行銷自己時都沒有抓出失誤,怎能期待妳負責行銷公司?
8. 不要寫個人身家資料
這一點與中文申請書相反。英文履歷基本上不需要填性別、出生年月日、婚姻狀態、子女數目、兄弟姊妹等個人資料。很多外商公司甚至明令禁止公司詢問這類資訊,因為會違反母國的就業歧視法。台灣最近也通過類似法律。
對求職者來說,填這些個人資料是冒不必要的風險。妳以為對妳有利的資訊(例如已婚),對公司來說也許是缺點(代表不願意外派)。既然目的是贏得面試,就把有風險的資料留到面試時再說吧。
當然,也不要附上照片。理由同上,把應徵工作變成選美比賽會讓事情很快很快的複雜化。
9. 不要寫「Objectives」
有些英文履歷範例,開頭會有一段「目標」描寫求職者事業上的目標。例如「我想成為管理諮詢界的專家」之類的。我個人認為這沒道理,因為公司不在乎妳的目標是什麼,公司在乎的是它的目標是什麼。
有些公司強調他們喜歡幫助員工成長、實現夢想,那還是因為幫助員工有助於實現公司的目標。除非妳是超級巨星、公司需要妳勝過妳需要公司(Marissa Mayer 之類的),不然請勿在證明自己有資格成為員工之前,就開始期待公司培養妳。
10. 自己朗誦,請別人審閱
這一點亦適用一般寫作。不論中英文,文字的好壞大聲唸一遍就見分曉。這是因為人在讀文字的時候本來就會在腦中朗誦,就像你現在讀我這句話一樣一樣一樣(echo三次)。有問題的文字唸一唸就會卡住,例如:
第一名的那次比賽我共與5人一同參賽,年紀較資深的皆是其他四人。
同樣的,請家人或朋友看一遍履歷可以揪出許多自己忽略的錯誤,因為人看自己寫的東西會越看越滿意,越看越疲乏,這叫隧道效應(tunnel vision)。
整形前後比較
以下我來比較兩篇「整型前」跟「整型後」的履歷。這兩個依次為圖一與圖二。
這是一位資深業務「Jack Sales」的履歷。從履歷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大學畢業近20年,累積了不少工作經歷。這份履歷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只有一頁,證明即便妳已工作了20年,去蕪存菁之下還是可以將履歷壓在一頁以內的。
其次,遠遠的看這兩份履歷,可看到整型前的履歷十分不專業。求職者的通訊資料放在一個隨便的框框裡。履歷用了奇怪的字型,而且項目符號前後不一。整型後的履歷清爽許多,用了專業的字體,是一個「重視服裝」的星光大道參賽者。
再其次,可發現整型前的履歷有一段求職者的「Objective」。有人在乎嗎?沒有人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