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開發不被看好的市場,賣的又是價格起伏大的記憶體模組,陳思軻勇於改變遊戲規則,一舉改寫金士頓版圖。
金士頓亞太區業務行銷副總裁 陳思軻
(攝影者.朱墨)
當你被放到一個公司不看好、缺乏資源支持的市場,負責的又是一個價格起伏如同雲霄飛車的商品時,你該如何突圍?
十五年前,沒人看好
他主動說服老闆揮軍亞太
這正是金士頓亞太區業務行銷副總裁陳思軻,當初揮軍亞洲所面臨的考驗。
金士頓,全球記憶體模組龍頭,不僅在歐美與亞洲穩坐市占第一,在中國的市占率更逼近六成,是第二名的五倍以上,取得壓倒性勝利。甚至在深圳,還有人將金士頓模組當作黃金、白銀一般的做期貨交易,地位可見一斑。但在十五年前,陳思軻前來亞太市場時,市況卻完全相反。
從美國起家的金士頓,十五年前在歐美已是霸主,卻因價格比亞洲品牌高至少三成,並畏懼亞洲人敢衝敢拚的做生意方式,遲遲沒有揮軍亞太,全亞洲的營收只占公司不到一%、是公司內部沒人看好的市場。
從工程師轉業務的陳思軻,一九九六年外派日本時,在一年內讓日本地區的營收成長了二十多倍,超過兩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一千萬元),讓他發現:「誰說不可以做?亞洲市場競爭歸競爭,但只要搞懂,就可以做起來。」
這個想法,改變了他的職涯,也改變了金士頓的亞洲版圖。他主動說服老闆設立亞洲據點,從美國搬來台灣成立亞太總部,沒想到,真正的考驗這時才開始。
當時,亞洲的營收小,文化與市場規則也和歐美截然不同,隻身開拓亞洲市場的陳思軻,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改變公司內部的遊戲規則。
亞洲沒人脈、總部不看好
剛開始,得跟公司吵架要貨
美國長大的陳思軻,在亞洲沒有人脈。金士頓雖是歐美大廠,但是在亞洲沒有業務。他一個人到台灣,拜訪聯強國際尋求通路合作,還碰了一鼻子灰,聯強劈頭就問:「金士頓是誰啊?」陳思軻回憶。事實上,金士頓在歐美的主力商品,是隨電腦型號客製化的記憶體模組,利潤是標準型記憶體的兩倍。但在DIY電腦風氣盛行的亞洲,精明的消費者只買標準型記憶體模組,逼得陳思軻得向美國總部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