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傳》

  • 出 版 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14/06/12
  • 作     者史帝芬.柯內留斯
  • 定     價420元  優惠價7.9折/332

一九九五年,梅克爾在漢堡教會大會上致詞時,說出她爺爺來自波蘭;二○○○年她再度發出這則訊息,說她「是四分之一個波蘭人」,在波蘭引起特別大的喧騰以及好奇,立刻形成了「梅克爾之友會」。每當梅克爾藉由自己的波蘭根源引起注意,她說的正是爺爺路德維西.卡茲米爾札克。

我們對她的祖父母了解十分有限,至於她雙親的故事,就知道得比較多了。一九五四年,安格拉才出生幾星期,年輕的牧師卡斯訥就帶著家人離開了漢堡,遷移到德東。他第一次擔任牧師是在布蘭登堡州(Brandenburg)的珂微措村(Quitzow),三年後就舉家搬到藤普林去了。這個地方成了梅克爾的故鄉,她早年世界的中心點、青少年時期的錨地。

藤普林是柏林北方的一座小城,車程一個半小時,濃濃的德國東北方風情——湖、河、運河、遼闊天空、古老建築——魅力至今依舊。一八五二年,森林莊為難以管束的青少年建立一個家園,後來經歷了不少變化。尤其是卡斯訥牧師開設講座的那一年,東德因救濟機構計畫而關閉了教養院,改成教會安置精神病患的地方,空間很寬敞,讓他們在花園、鐵工場、籃子編織場等工廠裡工作。在那個時代,這樣的方案堪稱時髦:精神病患自由居住,自成一個小社會,有活兒可做,並且受到鼓舞。身邊常有精神病患,對梅克爾而言再自然也不過了。

無憂無慮的牧師女兒

關於卡斯訥家族的生活,留下的印記實在不多,不過研究者大多同意,梅克爾是在政治味濃厚的開放家庭中長大。在處處掣肘的東德制度下,卡斯訥牧師和妻子在心靈上仍然保持開放態度,讓梅克爾受益良多。父母很早就鼓勵她對這個世界產生興趣,牧師家庭也保護她少受到制度監管。在日後一次詳盡訪談,梅克爾告訴攝影師柯爾珀(Herlinde Koelbl),她的童年「沒有陰影」,對一個小孩而言,森林莊提供了一覽無遺、足以理解的環境。梅克爾說,她一直都被「與生命寧和共處」的人吸引,就像她小時候的談話夥伴兼朋友,這個園丁與她忙碌的父親,都是她學習自我肯定以及鎮靜自持的模範。所有童年回憶都印證了安全與知心親密。她二○○一年過世的父親,只接受過有限的幾次訪談,其中一次提到:「東德的束縛已經夠多了,我們在家為孩子們敞開空間。」卡斯訥同樣也利用他的資源,早在一九七○年代就獨自到羅馬和倫敦旅行。

但是梅克爾的過往仍蒙著一層紗,因為德西的人大多很難想像,德東會有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森林莊聽起來就像童話故事,好似回到從前的好時光。牧師家庭的生活、受到保護的和諧寧靜、閃耀著才智的光芒——典型的德國畢德麥雅中產階級生活, 代表經濟繁榮、受到保護以及安全。對許多現代人而言,梅克爾所體驗的,簡直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國度。無論如何,大家對森林莊曾經有過的那些故事,興趣始終未歇。

就算政治制度干擾過牧師家的寧靜,梅克爾也沒有真正受到影響,享受著從來不需要認同國家的奢侈。她對攝影師柯爾珀說:「我不曾覺得東德是我的故鄉,而且也一直利用東德提供的遊戲空間。」這麼說吧,她支持足球協會的火車頭萊比錫隊,但一九七四年世界盃足球賽期間,西德輸給東德那場比賽,史拔瓦瑟 的關鍵射門,至今仍讓她想起來就氣得要命。史拔瓦瑟的球衣現今掛在波昂的德國歷史博物館中。

本網站版權屬於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1999 - 2014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