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忘記密碼加入會員  
首 頁 關於本調查 調查報告書 中國變種人 台灣同樂世代 兩岸80後工作觀 挑戰新突破力
台灣的八○後,很可能是大中華地區,心理上最自在、友善,且敢於好玩的世代。「我要快樂、我要利他的
影響力、我要高C/P值多元人生!」這是驅動台灣八○後奮發努力的三個密碼。這群「同樂世代」,不是過
去大家眼中軟趴趴的果凍或草莓,老闆們注意︰當他們的興趣跟幫助他人結合時,他們的熱情、力量就來
了。
 
 
打開PTT救災團
 
沈芯菱
1989年生
少女公益慈善家
十四歲推動「全民吃柳丁運動」
「草根台灣臉譜」創辦人
 

沈芯菱,1989年生,是位少女公益慈善家。十二歲起即致力於公益,十四歲獨力推動「全民吃柳丁運動」,向報社投書、與政府打筆仗。19歲,背起了相機,捕捉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影像,集合成20萬張「草根台灣臉譜」圖像,《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她的故事還被載入國中教科書。

沈芯菱報導
 
 

「台灣小尤努斯」沈芯菱
少女公益家 改變3百多萬人

文●李郁怡

她出名極早。
12歲、小學六年級,就在網路上架設免費的線上教學平台「安安」,迄今在兩岸三地累積了350萬使用者上網學習;14歲、國中二年級,因為看到柳丁賤價,向報社投書,最後與農委會打筆仗,在大眾媒體前一夕暴紅,迫使政府改變立場,並推動了 「全民吃柳丁運動」;15到18歲,她將關懷的範圍擴及更多的弱勢團體、青少年、原住民和台灣媳婦;19歲,她背起了相機,深入台灣大街小巷,去捕捉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影像,最後累積了20萬張她稱為「草根台灣臉譜」的圖像,讓她跨到對岸北京奧運辦展。

《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她的故事還被載入國中教科書。
21歲,正是台灣許多年輕人還賴在家的年紀,她卻似乎過了一個高轉速的公益人生。人們看她,或者讚嘆說︰太優秀!然而,她卻說自己平凡,「我是一個攤販、一個庄腳小孩。」

1989年,沈芯菱出生,在她出生之前,本來家裡的環境還算小康,學裁縫出身的父母親非常勤儉,開了一間小型家庭式的裁縫加工廠,但80年代中期,台灣抵擋不住匯率升值壓力,匯率由1美元兌新台幣40元,急升到1美元兌新台幣26元,造成出口導向的紡織業爆出走潮,受到上游廠商拖累,小工廠倒了,還欠了債。

「老師都會說教育是改變貧窮最好的方法,可是我看見的卻是,如果教育只有菁英教育,像我們這種窮孩子要拿什麼翻身?」

投書報社救果農!
掀起買柳丁、救農民熱潮

80年代到90年代,台灣國民所得成長了2倍,然而貧富差距與城鄉差距也開始擴大。中研院的「社會變遷與意向調查」歷年都詢問受訪者「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問題嚴不嚴重」的主觀感受,在90年代初期,回答很嚴重的比率不到3成,到2005年,回答很嚴重的已經接近7成。

那一年,沈芯菱10歲,當年台灣經常上網人口達到480萬人,她也成為其中一員。家貧的她,小學第一台電腦,是母親當掉少女時代攢下的玉鐲去買的,「因為再苦,也不能犧牲孩子學習的機會。」沈媽媽說。

剛接觸電腦與網路的她,看到種植文旦的阿公,沒有因為盛產而高興,反而為了收購價格過低而苦惱,她想起,看過人家在網路上賣東西,就「憑著一股傻勁試試,」她上網查企業電子信箱,用小學四年級生的天真口吻寫道,「我阿公種的文旦很好吃,有需要的可以來訂。」

本來只是姑且一試的想法,沒想到3天之後,家裡真的接到企業訂單,當場全家人喜出望外,尤其是阿公,「他一直問,是真的嗎?」
「我第一次發現網際網路的力量!」沈芯菱表示。

後來,父母在鐵皮屋開的小雜貨店,因為斜對角開了間超市,生意一落千丈,沈芯菱提議父母回到縫紉本行,她自學摸索建立一個企業網站,接受訂單;一年不到,家裡的生意也平穩下來。

國中二年級,她投書報社,說柳丁賤價傷農,卻被農委會發文反駁國中小女生的話不可信,「我請媽媽到附近的農戶拍照,我架設網站,提出證據。」這個反擊,最後迫使政府改口收購,社會也掀起一股買柳丁救農民的熱潮。
「原來,小小個人的力量,可以拓展到無限大,」這些經驗,是她日後利用網路做公益的起點。

沈芯菱有一次拜訪一位蚵農阿嬤,老婦的手指被牡蠣割傷,卻笑咪咪戲稱,流出的紅色鮮血是「紅包禮」,有牠才能賺錢為孫子付學費。底層草根工作者的勤苦韌性,讓她反思︰「他們不是失敗者,為什麼要把曾經赤著雙手奠基好社會基礎的人,移到金字塔的最低層,讓貧窮繼承貧窮?」

就像是孟加拉社會企業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年近40歲回到故鄉,發現貧窮的底層工作者,因為缺乏生產資本,被高利貸剝削,因而設立了窮人銀行。才21歲的沈芯菱,深刻思索貧窮背後結構性不公義,她不是用理論去批判,而是用行動力去改變。

這位台灣的小尤努斯,對成功有一套她自己的定義︰「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她更思索快樂定義,「不快樂的人是因為沒想過要帶給別人快樂。」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她,最近還計畫著,要把賣文旦的平台擴大成為可以賣更多農產品的平台,再把免費線上教學平台課程從國中小擴張到高中,然後,還要再去跑跑台灣更多的鄉鎮,拍攝草根人物,因為她發現上一輩逐漸凋零,時間越來越急迫了。

她想做的事情太多,「我的終極目的,應該就是把發言權、詮釋權,從上位者,還給那些在太陽底下默默低頭流汗的人。對,就是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完整的沈芯菱報導,請見《商業周刊》第1197期

 

青年志 東方線上 青年志 TVBS sina
asus DAIKIN ORIS PayEasy Samsung Yahoo 中興保全
中華電信 iEN 文建會100 文建會創意產業博覽會 公視 仁寶電腦 外貿協會 南科產學中心 桃農
國泰世華 華航 新禾齒科 戰國策 第22屆台北國際醫療展
本網站版權屬於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1999 - 2024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