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關於G20 現場直擊 G20觀察團評論 深入報導 總主筆講評


 
  《衛報》:寄望G20得出一致的全球金融監管規範,是不切實際的
  2009/3/27
 

英國知名評論家羅斯.莉亞於《衛報》撰文,對於僅僅一天的G20高峰會能達成什麼重大結論,表示疑慮重重。

她認為,金融管制措施不該是G20各國的首要課題。對避稅天堂和銀行業的紅利制度開刀,也許有政治上的賣點,但根本不是解決目前經濟危機的要務。她建議各國元首應當把時間花在處理更迫切的問題上:需求下滑、銀根緊縮、升溫中的保護主義,在在都需要提出更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令人莞爾的是她提出的這一段話:「寄望G20建構出一個跨國際的金融管制系統或規範是不切實際的,不管美國或中國都不會接受這個主意。」誠然,美國和中國在這一問題上位於對峙的兩極上,就資本市場而言,美國是過於開放,中國是過於封閉──卻都不希望出現一個擁有強制力的國際組織,有權規範兩者的所作所為。G2的立場出發點不同,卻是殊途同歸。<看完整原文>


 
  《泰晤士報》:中國希望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取得更大影響力
  2009/3/27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投書英國《泰晤士報》,表示中國願意購入IMF發行的債券,為解決國際金融危機盡一份心力。但他反對依照外匯儲備規模,設定各國注資IMF的金額大小,發展程度、人均GDP都應該納入考量。

王岐山的發言表明了中國決定採取的現實立場──如果無法擴大中國的發言、代表份量,那中國不必也不須作負責買單的冤大頭。他要求在IMF這類的國際組織中,權力和義務應是等同的,多少權利才盡多少義務。

王岐山這篇文章,若佐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前陣子的發言,近來動作頻仍的中國,會在G20峰會上與美國撞出什麼火花?世界危機當前,握有充足銀彈的中國是否能趁此機會將國際影響力再提升一個檔次,也就益發引人好奇。<看完整原文>


 
  美國《商業週刊》:英相布朗建議各國出資一千億美元,援助漸緩的全球貿易
  2009/3/26 7:30PM ET
 

英國首相布朗又丟出點子了。距離G20高峰會僅剩一週,布朗展開三大洲的遊說行程,在和巴西總統盧拉的會面中,他拋出了新的想法,建議全球的富裕經濟體募資一千億美元成立基金,用以復甦全球貿易。但他並沒有說明施行細節為何。

布朗表示支持巴西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的一員。但盧拉在記者會上的發言可能讓布朗不甚自在。他聲稱「藍眼睛的白人」是製造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禍首,而全球最窮苦的國家和人家,卻成為這場非他們而起的危機,最無辜的受害者。

當然,若金融危機能告一段落,全球貿易能重新復甦,不管是巴西或英國,都能得到好處。看看美國《商業週刊》是怎麼說<看完整原文>


 
  《泰晤士報》:為了凝聚G20會前共識,英相布朗展開三大洲之旅
  2009/3/25
  身為東道主,英國早在G20會前數月,就頻頻展開外交折衝,英相布朗接手最後關鍵一棒。在對歐洲議會發表演說後,他還要陸續前往紐約、巴西和智利施展最後斡旋。

但英國和歐盟成員間歧見恐怕難以盡除。諸如法國對車廠的貿易保護措施、德國拒絕對振興方案加碼,都可能為G20蒙上陰影。

對於德國因為財政考量,遲遲不願在G20前於振興方案上讓步,布朗的一位隨行官員遺憾德國錯估了形勢,「G20遠比德國的財政政策重要太多太多了。」 <看完整原文>


 
  《華爾街日報》:IMF決定就貸款條件作重大改革
  2009/3/24 11:33 GMT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是此次倫敦峰會的重頭戲。中、印等國打算以雄厚的外匯儲備作籌碼,交換在IMF內的影響力;而許多陷入經濟危機的開發中國家,亟需國際資金救援,G20成員到底願意掏出多少錢來,共同強化IMF的注資能力,讓IMF擔任救火隊搶救邊陲經濟體,也是國際共同矚目焦點。

如今趕在G20倫敦峰會召開前,IMF內部先批准了一項重大改革,根據《華爾街日報》這篇報導:IMF將放寬對成員國的貸款額度上限、延長償債期限,也許更重要的是,受援助國的體制改革,將不再是貸款的必要交換條件。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由於IMF以提高利率、緊縮財政支出作為紓困條件,讓受援助的亞洲國家抱怨連連。如今全球一體陷入金融危機,IMF的決定無疑予在即的G20峰會添了一項利多。

在IMF鎖定的新援助對象中,巴西給出熱烈迴響,對IMF仍有忌憚的南韓、新加坡則顯得興趣缺缺。
<看完整原文>


最前頁上一頁1234 5下一頁最終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