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E政府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國際生活環境整合網

外國人在台生活諮詢服務網

國家圖書館遠距學園

社教博識網

外國人新竹地區協助中心

外國人在宜蘭生活諮詢服務網

台灣觀光資訊網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行政院新聞局

臺南地區外國人協助中心
 

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擁有越多具「移動力」的人才,越能活躍於世界舞台!加緊國人英語力的培養,是台灣迫切的議題。行政院將推動「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目的在加強培育更多具國際力的人才,讓台灣人力升級,一面深耕台灣,同時加速布展海外,擁抱全球。

在「地球是平的」新世代,各國莫不加速國際化進程!想在國際舞台上競爭,台灣已不是提一只皮箱做貿易的形態,也無法只以資訊科技(IT)產業取勝,無論是商務、財經、法律、管理、創作──台灣需要多樣化的全球人才,專業精進的同時,國際溝通的語言能力就變成了人才進階的基本關鍵能力。

■ 繞著地球跑的時代 要做全世界生意先接受對方文化


留美不等於國際化, 我們應多方吸收不同的文化,同時要習慣和不同國籍的人共事;而匯集有專業與溝通力的多國人才,方是具有國際企業的氣度。
─友訊科技公司執行長 曹安邦

D-Link友訊科技公司執行長曹安邦分析,台灣在全球科技業的市場占有率高達六○%~八○%之間,且大部分都不屬於基礎研究,而是較高階的應用和技術;再加上同步培養出許多國際行銷人才,所以這個產業,台灣的國際化程度是很高的;事實上,只要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產業,國際化總是跑在前方。以巴西為例,他們的外銷政策,目前已將二○%重心轉到中國、二○%轉到歐洲,不再只倚靠美國。

曹執行長認為,台灣人若要全面走向國際化,首先要能夠了解外國的文化,及其風土民情。「我們必須鼓勵年輕人外出看世界,要懂得欣賞他人,並且能夠親身體驗。」而且想探索的事情應無分大小,他舉了一個小例子,像新加坡的人在看了台灣的美食節目後,被吸引來台旅遊,這其實也是一種想了解他人的表現。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特點,他們的美食、文化、歷史都可以學習,而這也是背包客渴望到處走的原因。曹執行長指出,不管要做生意還是別有目的,都必須先接受別人的文化,才能製造合作的機會。

在曹執行長的著作《繞著地球做生意》一書中曾提到,有一次去印度演說,台下的人一直搖頭,讓他心中很納悶,後來才想到:「印度人的搖頭就表示YES。」如果沒有真正去體驗過異國文化,只是在家裡看書本中的描述,怎麼會有真實感?

■ 閱讀國際新聞應成習慣 國際頻道為接收外國文化之窗
其實,就算是閉門家中坐,要認識世界也不難,透過國際新聞的接收就是方法之一。可惜的是,我們的媒體在國際新聞的報導上相當貧乏。曹執行長回想二、三十年前,台灣的國際新聞雖多以美國觀點為主,但在整體新聞的比例上,還占有約二分之一的國外訊息,甚至有相關評論,如今報導的事情多侷限在台灣島內。他建議讀者們要多看國際頻道,這會是個人開拓國際視野的一個開端。

■ 前進大陸投入國際競技 必備英語力與多國人才交鋒


除了具有英語力的基本條件外,要被視為人才,還要有良好思考訓練,有洞悉重點的觀察力;此外,合作能力也很重要。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白崇亮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則認為:現在的學子大學畢業後,留學人數下降,沒有親身體驗外國的東西,異文化的刺激太少;再加上台灣家庭對孩子的支援多,身處優渥的成長環境,反造成年輕人缺乏國際化的動機。

白董事長以自己的公司為例,奧美的高階主管,台灣出身、培養出來的很多,當前的發展,大多以轉進大陸為主,這是國際大廠必爭之地,雖說中文熱席捲全球,但英文不夠犀利,溝通力減一半,能走出去的,都是具備英語力的。另一方面,廣告是社會文化的產業,必須要有跨文化的詮釋能力,如果少了對外國文化的吸收與體會,很難跨出去。所以台灣的廣告人才雖多,但能浮上國際檯面的,其實鮮少,其他行業的問題也相似。

「英文好去大陸才有利,而不是英文不好才去。」美商惠悅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王伯松則表示,企業在選用人才上,首要的考量,就是語言,因為溝通的關鍵在表達力,也就是說和寫;其次是傾聽力。這一關過不去,就算專業再好,也無用武之地。

■ 企業選用人才首重雙語能力 和外籍人士成夥伴將成常態


除 工作中所需的英語力,在學校所學到的,約占五○%,而剩下的五○%,則必須要透過工作上的再學習,才能夠真正運用自如。
─美商惠悅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王伯松

除了語言之外,王總經理談到人才另需具備的兩項特質:一、團隊合作;二、個人價值。前者為全球化之下,能與不同文化、種族的人,做多方面的融合;而後者則著重於展現自我能力,創造績效。

英語其實是一種商業語言,王總經理補充:雖然說印度、香港、新加坡等地,各有各的腔調,但畢竟所受的薰陶較深,且運用英語已有數十年到上百年的歷史,要比較專業加語言兩項的綜合得分,我們的全球人才真的有限。

曹執行長和白董事長皆提出要改變觀念、加強課程,以及增加交換學生等措施,讓年輕人及早感受到國際化的重要,以及與外國人打交道,如同日常生活般自然的心態。

以往行銷及業務是印象中最需英語力的一群,王總經理卻指出,各個職位都要有一定英語能力。事實上,財務人員的英語力在現在就非常受到重視,因為常擔任跨國企業對外發言的角色。拿到證照與英語鑑定級數,會是個人英語力的佐證,求職必備。

白董事長則認為,企業透過面談的測試更為實際,如何在英文面談中自我推銷,將會是未來爭取熱門工作的關鍵。企業人要增進英語力,白董事長提出了奧美集團的認養制度,每年有三到四位的中階主管,在參與亞洲各地舉辦的活動時,要與另一個國家的代表結成夥伴,並需互訪彼此國家,未來也會成為雙方聯絡的窗口。從增加見聞到提升自己的膽識,增進英語力與對他國文化的認識。

一個本土公司在地經營,看似不需要用到外文,但像宏碁等跨國企業,英文就是基本要求,不然怎麼與宏碁的義大利總裁溝通?即使在台灣的本土公司,也在強化英語力,相較於同儕,這會是個人勝出的一項指標;王總經理提及一項事實,在一般的企業裡,英語力與薪水往往成正比,代表一個人的重要性以及能力。

■ 國際人才一定要有移動力 將全球視為磨練自己的戰場
除了職場人要努力成為雙語溝通的人才外,隨著購併盛行,跨國企業當道,企業的員工,多國人士匯集的情況增多,由台灣派駐國外,與當地人成同事的情況會是常態。以友訊而言,為了對當地有更為敏銳的認識(像是稅法之類),得晉用當地人才,然而這一點必須奠基在對當地人的信任上。在海外的台灣人成為當地員工的主管或部屬時,難免會沒有安全感,這需要克服,曹執行長充滿自信的表示:「用人要看專業而非國籍,這才是國際級企業應有的氣度。」

然而,台灣的職場人光是在移動力上的意願,相對他國卻較低,像新加坡、韓國、或中國大陸,他們出國一次往往是三到六個月,而頗多國人光是從台北到中南部上班,意願就不高,因而造成結構性的高階管理人才短缺。曹執行長勉勵現下的年輕人,把自己的戰場擴大至全球,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挑戰,也不要只是留美、學理工,更要深入不同國家的文化和藝術,多種人才企業都有需求。

白董事長對所謂人才,也有其見地,他認為能洞悉核心問題的觀察力,非常重要,這要靠多參與國外的會議,增長見識與接受磨練,不是一蹴可幾;合作能力亦要非凡,否則無法做到頂尖位階!若少了勇於嘗試的企圖心,一切免談。

■ 台灣國際化就不會邊緣化 加入對世界經濟有影響力的族群
王總經理有一項觀察,在他所參加的亞太地區會議中,外國企業大致會將亞洲分為東北亞、東亞、東南亞,以及印度。他認為更細膩的分析下,亞洲可分成三支有影響力族群:第一支是西方族群,除了各地的歐美人士之外,像是紐澳等國可算在其中;第二支族群是華人,中國以外,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華人都相當多;第三支是印度裔,除在東南亞也有龐大勢力外,歐洲也有很多的印度人。

這些從本國移動、延展至各地的族群,反應出他們對區域經濟的滲透力,當然也是牽動全球的力量!但是日本、韓國的族群,則有一種侷限在自己國家內的感覺。以此反觀台灣,身為華人的我們,要進一步成為亞洲人、世界人,還是停留在島內?

過去大陸是鎖國,而今想追求不僅在大陸做第一,而且期能超英趕美一步到位,這由他們的顧問公司都找世界TOP等級,並把公司上市在美國等可見一斑,「大方向看得遠很重要。」台灣整體性的問題在於──人們沒有體認充分國際化帶來的機會點,也沒有看到不去作會產生什麼危機。身為專精擅長人力資源的外商高階主管,王總經理的建言是,以本土之力培養全球人才,要設定長期計畫,分階段達成目標。因此,若要問:隨著中國的崛起,台灣會不會邊緣化?問題的答案不在中國,而是要問自己夠不夠國際化,台灣人要成全球化子民,就不會有所謂邊緣化的問題。

放眼望去,資源有限的國家,競爭力的根本,就是靠人才,北歐國家的人民,運用英文自如,所以能全球走透透。在亞洲,英語力落後的韓國,現在也相當重視,且由國家之力全面推動。台灣,當然也不落人後。

■ 位於全球競逐的亞洲市場具優勢 台灣加速整備全球人才再造奇蹟
過去台灣創造經濟奇蹟,而今為求國際化,政府展現新思維與新作為,提出「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的推動藍圖,並以培育全球人才與持續提升優質國際環境為重點,例如「愛台十二建設」中,就有「智慧台灣──加強語文及資訊教育,鼓勵終身學習」及「產業創新走廊──設置國際村吸引境外高級專業人才」等。

行政院研考會相關計畫及措施,亦已納入民國九十八至一○一年度的中程施政計畫中,課題在於如何讓更多的台灣人願意走向國際,並培養更多專業、外語力與全球視野兼備的人才。因為台灣的位置,位在全球競逐的亞洲市場之中,以地利之便與使用中文的優勢下,只要多增加國際語言的溝通力,前景大有可為,現在就端看台灣人如何齊心,為台灣的國際化,再創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飛躍成績。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商業周刊